作文一:《王逸少右军事迹简体》3500字
王逸少右军事迹
sxhhxs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编王羲之文五卷
羲之字逸少,旷子。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徵为侍中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复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协,称病去。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钦定四库全书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文学第四
1、王逸少作?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新领异胷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徃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徃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逰支作数千言才藻新竒花烂映发王遂披襟?带留连不能已
方正第五
2、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恢儿娶攸女子时谢尚书求其小女?恢乃云羊邓是世?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及恢亡遂?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诸葛氏谱曰恢子衡字峻文仕至荥阳太守娶河南邓攸女永嘉流人名曰裒字幼儒陈郡人父衡博士裒厯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谢氏谱曰裒子石娶恢小女名文熊中兴书曰石字石奴厯尚书令聚敛无厌取讥当世 邓恢别传曰恢字道明琅邪阳都人祖诞司空父靓亦知名恢少有令闻称为明贤避难江左中宗召补主簿累迁尚书令庾氏谱曰庾亮子?娶恢女名文彪庾?别见羊氏谱曰羊楷字道茂祖繇车骑掾父忱侍中楷仕至尚书郎娶诸葛恢次女虨别见 诸葛氏谱曰恢子衡字峻文仕至荥阳太守娶河南邓攸女永嘉流人名曰裒字幼儒陈郡人父衡博士裒厯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谢氏谱曰裒子石娶恢小女名文熊中兴书曰石字石奴厯尚书令聚敛无厌取讥当世
雅量第六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璇字子房
赏誉第八
4、大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父兄子 中兴书曰阮裕少有徳行王敦闻其名召为主簿知敦有不臣之心纵酒昬酣不综其事
5、王右军语刘尹故当共推安石刘尹曰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
6、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为碑文云拔萃国举
7、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 文章志曰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8、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儁道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道刘真长标云柯而不扶疎
9、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徳音如恨不苦王曰长史自不欲苦物 苦谓穷人以辞
10、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王悦安期王应并已见
11、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晋安帝纪曰羲之风骨清举也
12、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陈泰已见
13、王右军道东阳我家阿林章清太出 林应为临王氏谱曰临之字仲产琅邪人仆射彪之子仕至东阳太守
14、谢公与王右军书曰敬和栖托好佳 中兴书曰洽于公子中最知名与颍川荀羡俱有美称
品藻第九
15、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縁复减万安邪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16、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17、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许未荅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 中兴书曰万器量不及安石虽居藩任安在私门之时名称居万上也
18、郄嘉宾道谢公造?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又曰右军诣嘉宾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19、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 不言若羲之而言胜胡之
规箴第十
20、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孔岩诫之曰明府昔与王许周旋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所不取右军甚愧
容止十四
21、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惟丘壑独存
22、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江左名士传曰永和中刘真长谢仁祖共商畧中朝人士或曰杜弘治清标令上为后来之美又面如凝脂眼如?漆粗可得方诸卫玠
23、时人目王右军飘如逰云矫若惊龙
企羡第十六
24、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临河叙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于?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恵风和畅娯目骋懐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序时人録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栖逸第十八
25、阮光禄在山东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懐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何以过此
贤媛十九
26、王右军郄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軰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徃
27、王凝之谢夫人既徃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羣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壌之中乃有王郎
28、王尚书恵尝?王右军夫人问眼耳未觉恶不答曰髪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 宋书曰恵字令明琅邪人厯吏部尚书赠太常卿妇人集载谢表曰妾年九十孤骸独存愿?哀矜赐其鞠养
言语二十
29、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輙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文字志曰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善草?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稽内史
30、刘真长为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31、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逺想有髙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荅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排调第二十五
32、简文在殿上行右军与孙兴公在后右军指简文语孙曰此噉名客简文顾曰天下自有利齿儿后王光禄作?稽谢车骑出曲阿祖之王孝伯罢秘书丞在坐谢言及此事因视孝伯曰王丞齿似不钝王曰不钝颇亦验
轻诋第二十六
33、王右军少时甚涩讷在大将军许王庾二公后来右军便起欲去大将军留之曰尔家司空元规复何所难
34、王右军在南丞相与书毎叹子侄不令云虎?虎犊还其所如 虎?王彭之小字也王氏谱曰彭之字安寿琅邪人祖正尚书郎父彬卫将军彭之仕至黄门郎虎犊彪之小字也彪之字叔虎彭之第三弟年二十而头须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少有局干之称累迁至左光禄大夫
35、谢万寿春败后还书与王右军云惭负宿顾右军推书曰此禹汤之戒 春秋传曰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言禹汤以圣徳自罪所以能兴今万失律致败虽复自咎其可济焉故王嘉万也
36、蔡伯喈睹睐笛椽孙兴公听妓振且摆折王右军闻大嗔曰三祖寿乐器虺瓦吊孙家儿打折
假谲第二十七
37、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甞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按诸书皆云王允之事而此言羲之疑误
汰侈第三十
38、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噉之于此改观俗以牛心为贵故羲之先食之 忿狷第三十一
39、王蓝田性急甞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毫可论况蓝田邪 中兴书曰述清贵简正少所推屈唯以性急为累安期述父也有名徳已见
仇隟第三十六
40、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
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凌辱之于是彼此嫌隟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军诣朝廷求分?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宻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隟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中兴书曰羲之与述志尚不同而两不相能述为?稽艰居郡境王羲之后为郡申慰而已初不重诣述深以为恨丧除征拜扬州就征周行郡境而不厯羲之临发一别而去羲之初语其友曰王怀祖免丧正可当尚书投老可得为仆射更望?稽便自邈然述既显授又检校?稽郡求其得失主者疲于课对羲之耻慨遂称疾去郡墓前自誓不复仕朝廷以其誓苦不复征也
作文二:《坦腹东床》3700字
坦腹东床
(一)知识积累
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遣门生与王丞相书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则与一生彘肩 ((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D.蹇叔之子与师 C.((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可”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王家诸郎亦皆可嘉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D.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C.((3(选出以下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遣门生与王丞相书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A B
所以遣将守关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门生归白郗曰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C D
唯见江心秋月白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4(选出以下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 ((A B
公将鼓之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C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自主思考
5(从短文来看,王羲之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6(你欣赏王羲之的这种性格吗,说说你的理由。
7(从郗公的“决定”来看,他是喜欢王羲之本人还是喜欢他的这种性格,为什么,
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从本文看,王羲之这十来年的性格有无较大变化,请结合相
关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三)理解鉴赏
阅读《坦腹东床》全文,完成9—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东厢: ((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任意: ((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矜持: ((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坦腹: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译文: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 11(简要分析本文的的艺术特色。
拓 展 延 伸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2—16题。
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明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欲舍明帝而立简 舍: (
?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 伦: (
?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 阿: (
?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 却: (
?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始: (
13(选出以下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以郑后之宠 然后欲出诏付刁 ((A B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遏使就东厢 我常自言胜茂弘 ((C D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刑人如恐不胜 ((
14(选出以下各组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 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 B ((A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
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 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 ((D C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15(选出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 登阼:登上帝位 ((
明帝以聪明英断,益宜为储副 储副:太子 B.
C.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 施行:付诸实施,执行 D.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参 考 答 案
1(B。(给予,授予。A.结交,交好;C.介词,和,跟,同;D.参与,参加) 2(C。(可以,能够。其余均作“值得”讲) 3(A。(派遣,差遣。B.前往,去/以后,将来;C.禀告,告诉/纯洁,皎洁; D.询问/寻找,寻求) 4(D。(A.指代内容虚化,难以说明具体所指,可视为无义。B.众,各。C.全,都。D. 代词,他/兼词,“于之”,在那里) 5(【要点】王羲之是一个性格豪放,洒脱,不拘于世俗、不拘于传统,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的
6(【提示】这年轻人形象。(学生可以有其他概括,只要合乎文章内容即可) 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7(郗公对于王羲之的这种性格是喜欢并赞赏的,因为,在他作出决定的时候,并不知道此生就是王羲之。再说,当时的王羲之也未必是一个名冠一时的书法家。 8(人的性格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变化不是很大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乃至学问修养的提高应该有一定的变化,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比如10年左右的时间)还是很难“脱胎换骨”的。处在魏晋那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王羲之,面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和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的世局中,他的性格恰恰是一种与社会的抗争,对现实的不满。 9(?东边的厢房,古时为男孩所居。?随便。?拘禁,拘束?敞开衣襟,露出胸部。 10(?郗太傅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王丞相,打算从他的孩子们中挑选一个做女婿。?后来一打听,原来这个人竟是王逸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11(【要点】?情节简单,故事完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生动;?对人有极大的教益:对于事业的追求要潜心执著,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如名利等要淡泊。(从一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12(?舍弃,这里是废除的意思。?人伦,这里作动词,合乎人伦。?阿谀,迎合。?退却。?才,副词。 13(B。(A.宠爱/恩,加恩;B.交付,交给;C.趋向,靠近,接近/就任,任职;D.胜过,超过/尽,完) 14(D。(A.连词,既然;B.一同,一起,一齐;C.副词,于是,就; D.没有/不) 15(D。(连词,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
作文三:《坦腹成佳婿》600字
东晋时期,王家是当时四大家族“王、桓、谢、郗”中势力最大的一派,大树底下好乘凉,其他家族都想以联姻的方式攀上王家。 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视如掌上明珠,人长得漂亮,待字闺中。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里子侄们一个个都丰神俊朗,仪表堂堂,于是生出了想在王家子弟中为女儿招女婿的念头。王导说:“我们王家子弟众多,任由你到家里挑选,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王家的子弟早就听说郗鉴的女儿貌美如花,都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希望自己能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抱得美人归。 郗府管家来到东厢房,看花了眼,觉得王家的子弟个个都不错,一时拿不定主意该选谁。 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看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这个年轻人在来相府的路上由于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把相亲的事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 管家回到府中,对郗鉴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来个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惟有东床上有位公子,非常随意,坦腹躺着,满不在乎,若无其事一般。” 郗鉴听管家这么一说,觉得此人非同一般,于是亲自来到王家来,见这个年轻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这坦腹东床的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沉迷于书法中的王羲之最自然,不矫情,不做作,这恐怕是郗鉴选中他作为女婿的最根本的原因吧!塑料花看起来不错,却不如自然开放的玫瑰看起来有活力,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最真实的。
作文四:《《王逸少遗殷浩书》背景及作者思想探析》6800字
《王逸少遗殷浩书》背景及作者思想探析
[摘要]在东晋朝廷偏安、内忧外患的政治条件下,东晋初年的文人书信体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作为东晋重要的士人代表,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关注其书法,而其文名尤其是书信体文的成就却为书名所掩,治世之才亦鲜为人关注。从《王逸少遗殷浩书》的成文背景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窥见其文才与治世思想,从而反映东晋历史条件下的文人心态,
[关键词]王羲之;殷浩;文才;治世之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71-05
东晋时期,内乱构筑,外扰频仍。政局多变。士人们体味到江山沦丧之痛。于是文土新亭相泣,志士请命北伐,这使得东晋初年的文人书信体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作为东晋重要的士人代表,王羲之早期亦汲汲于政事,可惜世人多关注其书法,而文名却为书名所掩,治世之才亦鲜为人关注。宋人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就有如此观点。言王逸少在
东晋时,“盖温太真、蔡谟、谢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其操履识见,议论闹卓,当世亦少其比。?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则一艺之工,为累大矣”。王应麟《困学纪闻》一三亦言日:“愚谓右军所长,不止翰墨。?言论风旨可著廊庙,江左第一流也,不可以艺掩其德,[曾子固]谓之一能,过矣”。亦见王羲之有努力世务的一面。
《晋书》卷八?《王羲之传》中有一篇《又遗殷浩书》,是魏晋时期书信体文学中不可小觑的一篇,且具有东晋偏安政局下的文学时代典范性。高步瀛先生在他的《魏晋文举要》中收录此文为《王逸少遗殷浩书》,有详博严谨的注释,并评价此文:“论事洞中綮要,文亦雅饬。”若论晋之书信体文学,莫能忽略此文。
清时张溥对于王羲之的书信亦多加赞叹,在《王右军集》中评价连同此文在内的书信曰:“此数札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非同平原《辨亡》、令生《论晋》,追览既往、奋其纵横也。”本文拟通过《王逸少遗殷浩书》一文来对他的文才与治世思想略作分析。
一、成文背景及文章特点分析
(一)成文背景之疑
出生于仕官世家的王羲之,字逸少,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后职位多次调整。作为东晋世族门阀的后裔,出仕后的王羲之深存经邦济世思想,曾曲折从政31年。在任职期间,他清醒认识到现实世事,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人世经济之志向,曾对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依据《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曾经给殷浩写过四封信,第一封是针对殷浩劝其应命为官书信的一封回信。另有三次是他写给殷浩的劝诫书信,第一次是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诫之”。第二次是“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第三次是殷浩“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并且在第三次后,附有此文,称《又遗殷浩书》,似乎此书写于殷浩为姚襄所败之时。
而依据《晋书-殷浩传》,殷浩与桓温确有不和,“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当时王羲之从大局出发。希望殷浩“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但殷浩未能接纳意见。
此后记叙的殷浩北伐的情况中,殷浩曾“以中原
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以?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苟羡为督统?”,驻扎于寿阳,与姚襄虽心有不和,甚至“谋诛襄”,但仍然在进屯洛阳时任用姚襄,“使襄为前驱”。等到殷浩“既至许昌,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殷]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而[姚]襄反,[殷]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姚]襄所掠,士卒多亡叛”。北伐失败之后就有桓温闻其败,上疏罪浩之事,要如《晋书?王羲之传》里所说“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似乎有困难,可能性不大。故而,此书写作时间当不是殷浩为姚襄所败时。
《资治通鉴?晋纪》有对殷浩北伐之事的记载:“永和八年六月,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丁亥,战于颍水之诚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羲之遗浩书云云。”
因此,此书信应该是写于谢尚败后、殷浩屯寿春之时,“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当时姚襄尚未反(姚襄叛击败浩在永和九年十月),而不是《王羲之传》所谓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之时。
(二)书信内容及特点简析
《魏晋文举要》中将全文作五部分。高步瀛先生总结五段内容分别为:“宜谋救败之道;柄政者往日之失:还守长江,以固根本,并图善政,为救败之计;论复谋再举之危,并明己不得不极言之故;因军兴而刑罚益峻,恐有叛乱之忧。”细细品读原文,可知高步瀛先生概括精准。
第一部分,首先提及“知安西败丧”,表明本文写作时间在于安西将军谢尚为张遇所败之后,同时抒发了对于殷浩北伐失利的叹惋之情,认为应该认真反思失败的原因,不能重蹈覆辙。而“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以忧国忧民之心表明自己心中的救败之道:“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
第二部分分析了东晋局势,并且大胆斥责当权者,正是由于“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忠言嘉谋弃而莫用”,才使得天下呈现出了如此“土崩之势”,故而当权执政者难辞“四海之责”,批判了当政者的平庸无能。
第三部分针对时弊提出宜“虚己求贤”,才不致“忠允之言”“屈於当权”,并且提出了“还保长江”的看
法。认为应该去杂苛施仁政,以“允塞群望。求倒悬之急”。缓和现状。可见,王羲之又有攘外必先安内、治国必先安家的观点。
第四部分,他站在殷浩的立场上,以朋友私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利害关系,进行了客观冷静、犀利透辟的批评劝诫。“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情感真挚而文辞激烈。指出若是殷浩执意北伐,恐怕不利诸多,并且坦言自己“不能不尽怀极言”。其为人之“骨鲠”,可见一斑。
第五部分,王羲之再次表明了自己的担忧,认为此时北伐,军心民心徒加负担,“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言语之间忧心忡忡。
从书信内容看,王羲之确实有经世情怀。他深切关心着国家、百姓。担忧战争涂炭生灵,劳师无功而“疲竭根本”,担忧此时北伐,军心民心徒加负担,“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忧时忧国遇事尽言的骨鲠之臣。奈何殷浩并未接受。徒费了王羲之一番良苦用心。
从写作特点看。王羲之此文文辞平易质朴,言无藻饰,但情甚切至,味之隽永。其用语劲健沉重。字字珍珠,诚意尽显,绝不虚妄浮华,于平易中见深情,简淡中显真意。较之西晋孙楚《为石仲荣与孙皓书》、
刘琨《与石勒书》等表现出的铺陈夸张、繁缛整饬,风格殊异。对于时局又能析理透彻。切中肯綮。指陈时弊,充分表现忧虑之情。
高步瀛先生总体评价此文:“论事洞中綮要,文亦雅饬。逸少经世之才,时不能用,而文章高洁,又为书名所掩,惜哉。”可见,高步瀛先生也肯定王羲之不仅具有文才。而且兼具经世之才。
二、特殊时代背景下看王羲之其人及其思想
从《王逸少遗殷浩书》的写作背景与书信内容来看,当时江山沦陷,朝廷偏安,内乱构筑,外扰频仍。朝野分崩离析而矛盾亦错综复杂。面对家国民众的浩劫,王羲之分析时势、卓智远虑、忠言嘉谋;面对挚友的危茫前途,王羲之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一)忧国爱民、治世之才
在这篇书信之中,王羲之不是一位雍容闲雅的超脱者,而是忧国爱民表现出了治世之才。他渴望“深谋远虑”的贤才:他同样希望政治清明,希望管理者善于采纳“忠言嘉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他讲究行政责任,管理者应担“四海之责”,“虚
己求贤”;他提出固守长江,对周边采取“羁縻”、怀柔政策;他主张施行仁政,爱民、惠民,反对杂税和兵役,主张救民于倒悬,以期“众望”所归:他善于以史为鉴,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用秦朝苛政逼迫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导致秦亡的教训警示当权者。
他是从大局出发关注国事、关心国家命运的,至少可以认定他是东晋一代少有的比较清醒的为官者,能够分析局势,以国为重,以民为先。初殷浩致信劝其应命为官时,王羲之曾慷慨陈词:“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故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吾唯恭以待命”。可见,在王羲之心中并不乏为国奔走效力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北伐是东晋朝野关心的重大举措,王羲之关心北伐,但他审时度势,不一概反对也不一概支持。当有经纶大略的军事将领庾翼以石虎衰暴屡表北伐时,王羲之甚为赞同,“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想克定有期”。当时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为缓和,而北方石虎继位,暴虐成性,任意残害百姓。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阶级矛盾一触即发。这些都为北伐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基于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客观分析,王羲
之才决定支持这次北伐。
而对于殷浩的北伐,王羲之却是竭力反对的。当时朝廷为牵制桓温而重用殷浩,以殷浩来主持北伐之事。殷浩虽为东晋名士,但是并不长于军事。他与桓温不合,北伐似乎变成了争权夺势的幌子。北伐统帅本身有问题,而北伐的实际条件也不具备,当时东晋军败于外,资竭于内,外既不宁,内忧又深,此时北伐就有些知其不可为而执意为之的意味,故而王羲之“以书止之”,进行劝诫,亦见他非凡的军政见识。王羲之对于北伐忧心如焚,又转而致书辅政王司马昱,客观冷静地指出“遗黎歼尽”的残酷现实和“千里馈粮”的不利条件,并且言词犀利地斥责东晋时政之弊甚于秦政,流露出“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的深深忧虑,希望会稽王司马昱能够对于殷浩再举北伐提出忠告,加以劝阻,这就是《与会稽王笺》。此笺中王羲之分析时局犀利透彻又客观冷静。
在朝臣多愦愦的东晋,未必有多少人能如此敏锐准确地洞察军事政局,而洞察之人又未必敢于指陈斥责得如此犀利、一针见血。史载羲之以骨鲠称,其书信之中不但见其非凡的军政见识,更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坦荡,确是骨鲠爽直。诚如张溥所言:“此数札者,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北伐问题反
映了王羲之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的治国才能。
甚至在王羲之退隐官场寄情山水时仍没有逃脱儒家思想的樊篱。公元356年桓温又北伐,已决心归隐的王羲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热心的支持。离职退隐的王羲之不改“骨鲠”秉性,对于危及国家的大事直率地捧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认为谢万缺乏军事才能,不堪担负重任。由此可见儒家经邦济世意识在王羲之思想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看来,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认为王羲之以北伐力量不足,时机不成熟,提出“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的主张,“确实过于保守了些,很难说他还有多少克复神州思想”,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王羲之任职期间,他心系国家社稷,以军政为重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他对时局的分析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忍辱还据江南,伺机休养生息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已是最佳方案了。笔者以为王羲之对殷浩北伐的反对正是他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而仅因其对北伐的反对态度而否定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干未免有失偏颇。王羲之的忧国爱民在其《杂帖》也有反映:“古之御世者,乃志小天下。今封域屈曲,一方任耳,而恒忧不治,为时耻之。”由此可见他绝非胆怯退缩,安于苟且现状之人。可以说,对社稷
军政的关心和对闲逸潇洒的热衷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贯穿了王羲之的一生,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两者的表现形式和显隐状态不同。
(二)着眼大局、重情重义
王羲之与殷浩交往甚密,感情很深,殷浩还曾举荐王羲之为护军将军,称得上莫逆之交,而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还是支持桓温,而反对殷浩北伐。不仅如此,王羲之还从国家利益出发。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而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一致对外。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主动协调殷浩与桓温的关系,表现出顾全大局、不偏不倚、不徇私情的可贵品质。可见,王羲之处事、虑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为感情所扰,不为私利所困,在他眼里知遇之恩、手足之情、个人的仕途等在社稷面前无足轻重,表现了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大局意识。
在殷浩北伐初期,王羲之与殷浩意见相左,但他还是非常看重与殷浩军事外的深情厚谊。他致信殷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利害关系,进行了客观冷静、犀利透辟的批评劝诫,“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情感真挚而急切。是对国家的担忧,也是对朋
友的拳拳赤诚之心。能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凭感情做出决策,王羲之不愧为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而当殷浩兵败被废之后,王羲之怅然叹日“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也”。待到殷浩去世,王羲之更是“哭之”,可见王羲之对殷浩之深情厚谊。
辞官归隐后的王羲之虽“雅好服食养性”,但也不忘政治戎机,有着亦玄亦儒的复杂思想。儒家济世思想是王羲之终身不曾忘怀的,玄学的出世思想又是王羲之不愿放弃的归宿。书信中对现实世事的清醒分析和把握是他积极入世思想的显露,而玄学出世情绪又使得王羲之有追求个体自由的理想,有玄微深远的哲理精神和对人生真性纯情的推崇。
清人张习孔日: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妙。王羲之这封书信平白中见深意,质朴间藏真情,纵历史悠长,千载而下,读来依然简淡隽永,韵味无穷。从中我们看到,王羲之作为东晋一代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他忧国爱民的治世思想往往与他着眼大局、重情重义的思想个性交织在一起,兼具文才与治世之才,呈现出令人敬仰的一面。正如周一良先生所说:“王羲之书札信手写来,不加雕饰,最足以窥见作者之思想风貌。”
东晋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偏安政局和门阀政治,
但东晋之文,历来被认为多关乎佛玄,情致闲逸,不同于以往书信体散文。先秦书信虽与时政论战相关,但重在说理服人;两汉书信只需与生活某一方面相涉便是突破:魏时书信则重在宣扬作家个性如曹丕《与吴质书》。而西晋灭吴之战、八王之乱中的军事战局,士人的抑郁愁楚、辗转游离都可以在书信作品中找到及时细密、鲜活深刻的映照。似乎谈及东晋书信体文学,多认为反映的是生活中更真实亲切的一面:山水雅致、居丧服食、日常细碎、佛学论谈,无不渗入其中,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虽篇章短小,尚咀之有味。但也不可否认,东晋书信体散文亦有对现实的深切关注,虽篇章寥寥,但并非无章可陈,《王逸少遗殷浩书》便是偏安政局之下士人忧时忧国的反映。它与两晋的其他政论散文一样,反映出对现实的高度敏感与密切关注,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和文化韵味。东晋有类似王羲之生活经历的人并不少,但是能有如此高旷心境并深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并不多。这大概也是任岁月飞逝,时光荏苒,这篇章带着沉积千载的情感依旧令人难以放置的原因之一。
总之,《王逸少遗殷浩书》虽非宏篇巨幅。但是文小而其旨极大,展现了王羲之非凡的军政才能和骨鲠爽直的个性,也让我们从中窥见了东晋士人对于偏安
政局的心态,并读到了东晋书信体散文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734,
[2][宋]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1551,
[3][16][17]高步瀛编撰,魏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p154,p152~154,p154,
[4][21]张溥编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150,p150,
[5][6][7][8][9][10][11][12][13][18][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p2094,p2094,p2094,p2045,2046,p2093
[14][15][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6,p3127,
[1 9][20][24][25][清]严可均辑,全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237,p205,p233,p230
[22][23]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p436,p436
[26]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
书局,1985,p90
[27]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96
作文五:《东床坦腹——说“床”》1400字
聂鑫森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2日 ? 12 版)
▲《女史箴图》(局部)中描绘的床具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于是,成语“东床坦腹”、“东床娇客”、“东床快婿”,都成了女婿的美称。此外,还有“床上安床”、“床上施床”、“床下安床”等成语,比喻事物重复;“同床异梦”、“同床各梦”,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各有各的打算。
从古至今,床是极为常见的家具。“床”这个字,很早就出现在古籍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诗经·干斯》);“或息偃在床”(《诗经·北山》)。《孟子》中,亦记有舜坐在床边弹琴的故事。
但是,古床和后来的床,在用途上是有区别的。古床,称之为可坐可卧之具,“床之制略同于几而庳(低)于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释器》说:“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马融以为长三尺。”《陔余丛考》说得更明白:“至东汉末始斫木为坐具,其名乃谓之床,又谓之榻。”
这种矮床沿用的岁月很长。《史记》载任安、田仁都在卫将军家舍人门下,家贫而同床卧。唐明皇召见李白,曾在七宝床上赐食。
到了后来,床安于内室,就只取其“卧”的功能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写了一种“拔步床”,它制作精细、结构高大,床前沿宽阔,床边和床下分别附有小柜、抽屉,四角竖有支架,以便挂帐子。元代戏曲《荆钗记》亦提到这种床:“可将冬暖夏凉描金彩漆拔步大凉床,搬到十二间头透明楼上。”
在古城湘潭的齐白石纪念馆,陈列着这位“大匠之门”年轻时所制作的雕花大木床,技艺精湛,刀法多变,上面所雕的动物、植物、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成为了珍贵的文物。
古床,除木制的之外,一些豪奢之家,还备有珊瑚床、玳瑁床、象牙床、石床。
古典诗文中,“床”是常常出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可见李白是坐在床上,方可“举头”、“低头”。此外还有“不愁雨漏床床湿,但喜溪流岸岸深”(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绳床瓦灶”,是形容生活十分贫困。《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无事成……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
“绳床”自然可理解为床上铺着草绳编织的垫子,或床栏破损以绳结绕。但它的原意,是指一种佛门的坐具——椅子,“腿后上部设有搭脑,有扶手,椅子的坐面是用绳子编织的网状座“(于伸《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宋人李昂英的《水调歌头》词中写道:“胡床老子,醉挥珠玉落南州。”这里所说的“胡床”亦不是作卧具的“床”,是传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便携坐具,近似近代的小折叠椅。《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胡床”:“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条,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全敛之可挟,放之可坐。”它小巧,可折叠,携带便捷,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以后传入广大的中原地区。典籍中提到的“胡床”,有人解释为“胡”地的卧具“床”,是望文生义。
明、清两代的“床,形制基本相同,但清床用料粗壮,形体宏伟,雕饰繁缛,工艺复杂,技艺精湛”(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到了今天,“床”的形制讲究简洁、明快、舒适,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审美取向。
作文六:《卫夫人《近奉帖》(《荐王逸少手札》)(高清)》1700字
卫夫人《近奉帖》
卫夫人《近奉帖》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摘自《三晋历史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作者:王小珑
作文七:《成语词典:坦腹东床》300字
多听故事多讲故事,那么口语、思维形成了好习惯,阅读的欲望增强,学习便成了最迫切的需要,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是非辨别能力也就有一定的观念。
【注音】tǎn fù dōng chuáng【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出处】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解释】旧作女婿的美称。【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女婿【近义词】东床坦腹、乘龙快婿【成语示列】书生愚见,忒不通变,不肯坦腹东床。 明·高明《琵琶记·金闺愁配》感谢小朋友们阅读。
作文八:《坦腹东床,白眉赤眼-藏头诗》400字
坦腹东床,白眉赤眼
坦腹夫君不可逢,腹内婴儿养已成。 东房少妇婿从军,床下云溪枕上看。 白鹄翅垂眼流血,眉头薤叶同枯叶。 赤花双簟珊瑚床,眼闇头风事事妨。 坦之何必苦忧惊,腹内旧钩苔染涩。 东方雷动横阵云,床上新诗诏草和。 白马湖平秋日光,眉黛夺将萱草色。 赤壁楼船扫地空,眼前常似接灵踪。 坦之何必苦忧惊,腹空先进松花酒。 东皋老农肠欲焦,床上水云随坐夏。 白雉朝飞挟两雌,眉毫别后应盈尺。 赤城门闭六丁直,眼浊心昏信生死。 坦腹夫君不可逢,腹内婴儿养已成。 东西蹶倒山火焚,床寒不奈云萦枕。 白露满山山叶堕,眉藏火电非他说。 赤花双簟珊瑚床,眼闇头风事事妨。 坦腹夫君不可逢,腹内婴儿养已成。 东家呃喔鸡鸣早,床头怪石神仙画。 白鹄翅垂眼流血,眉头薤叶同枯叶。 赤绂朱冠何伟然,眼昏勾押簿书难。 坦腹定逢潘令醉,腹中书籍幽时晒。 东房少妇婿从军,床寒不奈云萦枕。 白露满山山叶堕,眉藏火电非他说。 赤壁楼船扫地空,眼未全昏耳未聋。
作文九:《用坦腹东床造句六则》1200字
一、
语义说明:王羲之坦露腹部,卧于东床,被看中当人女婿的故事。
使用类别:用在「自然率真」的表述上。
坦腹东床造句:01、你为了女儿的婚事,总想找个像王羲之一样坦腹东床的女婿。
02、今天是你相亲日,怎可不穿戴整齐些,难不成你是要学王羲之坦腹东床吗?
03、当年家岳父来寒舍小住时,大概看我个性閒散,倒像个坦腹东床好女婿,所以才会订下这门亲事。
二、
语义说明:指当女婿或指称女婿。
使用类别:用在「女儿之夫」的表述上。
坦腹东床造句:01、小李被老王的女儿看上了,老王託我来当媒人来请小李当他的坦腹东床。
02、他对女儿的婚事一直存着一个信念:「既是名门闺秀,还怕没有世家子弟坦腹东床?」
03、老爹今日一早起来神情相当慎重,原来是大姊要带男女来给他鉴定够不够格当他的坦腹东床。
【成语造句方法指导】
用成语造句,前提是要理解成语的含义,才可以运用得恰如其分,不然很容易闹出笑话。而对于成语的学习贵在平时的积累,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积累会很有效果。同时在造句时主要注意人物、时间、地点等,最重要的一点是确保语句一定要通顺。造句完成之后认真检查一下效果会很不错。
1、成语造句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next88)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2、成语造句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3、成语造句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作文十:《东床坦腹2014年12期》2600字
东晋时期,武将郗鉴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最大了。郗鉴有二子一女,其女名璇,字子房,年方二八,有才有貌。郗鉴视如掌上明珠。
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得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便想在丞相王导家挑选女婿。二人同朝为官,谁不知王家子弟甚多,个个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这下正中王导下怀,他不假思索痛快地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一听很高兴,速命心腹管家阮裕带上重礼到了王导家。王府子弟二十余人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大家温文尔雅,正襟危坐,个个铆足了劲,唯盼雀屏中选。郗府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
只是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阮裕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青年人袒腹仰卧,对来人置若罔闻,阮裕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搭理,对太尉觅婿一事显然无动于衷。阮裕一气之下也不再睬他,甩袖而去,回去向郗鉴禀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他们听到太尉要挑选女婿的消息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规规矩矩;只是……唯有东床上那位公子,袒腹而卧若无其事。”
“哦?竟有此事!”郗鉴一听来了兴致,不禁拍手道,“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啊!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阮裕皱着眉头为难地说:“可是……我没记下那位公子的名字。”郗鉴说:“马上派人再去打听。”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公子叫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亲眼见到王羲之,发现他果然如自己所料,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原来那日,王羲之在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也早忘光了。待他匆匆回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回味着蔡邕的书法。郗鉴当场下了聘礼,将王羲之择为快婿。这时,回过神来的王羲之得知郗鉴的女儿擅长书法,人称“女中仙笔”,自然也是十分愿意。
成语“东床坦腹”、“东床快婿”等,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因此推断王羲之率性任情,特立独行,颇有魏晋风度,正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然而在这则明朗的故事背后,其实潜藏着另外一个版本,铺陈了魏晋时代的真正底色,也从中衍生出“东床坦腹”的更深层内涵。
魏晋名士的做派,后人欣赏为高逸阔气、放达自然,而不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怀有深深的痛楚和百般的无奈。那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们切身感受到人生沉浮无常、飘忽不定,即使是拥有权势的高门士族甚至皇族,也难逃血光之灾。名士们对生命怀有深深的忧虑,对人生寄以深深的眷念。
王羲之出生于著名的簪缨世家――琅邪王氏。刘禹锡《乌衣巷》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指的就是他家。他的祖母夏侯氏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姨母,父亲王旷与晋元帝是姨表兄弟。西晋末年,北方大乱,王旷为寻万全之策,首倡过江之议。堂叔王导、从伯王敦因辅佐晋元帝登基有功,一个把持朝政,一个掌握兵权,炙手可热。东晋建国之初,皇室势力单弱,必须依靠士族的支持来维系统治。在若干南下的北方士族中,琅邪王氏因与晋元帝有着历史的、地域的、姻亲的关系,而成为强宗盛族。初建的东晋朝廷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在那个时代,就算生在王侯将相家,也往往难逃横死厄运。王旷在王羲之六岁时便因上党之役战败而去向不明。父亲的失踪在王羲之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阴影。在王羲之二十岁时,王氏家族的境遇因王敦举兵叛乱而面临重大变故。
随着王氏宗族的强盛,王敦拥兵骄纵,晋元帝畏而恶之,重用他人以制衡王氏,此举引起王敦的不满。魏晋时代的王朝更替无一不是通过权臣策划篡位的形式,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由从武昌起兵攻建康(南京)兵败。于是,朝中有尽诛王氏之议。王导为了表示忠君的清白,率王氏子弟二十余人赴台待罪。最终,晋元帝宽宥了居于都城的王氏宗族。
但是,近乎阶下囚砧上肉的危厄,道义之“忠”与亲情之“孝”的尖锐冲突,豪强门阀彼此同居于京洛――那种与狼共舞如芒在背的凶境,都给阅世未深的王羲之带来恐惧、压抑和无从选择的痛楚。后来王羲之多次推辞在京任职的征召并苦求外放,不能不说与他经历了这次让王氏家族跌入深渊的变故有关。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名士的“忧生之嗟”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诗曰:“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生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身为统治集团核心的士人阶层时刻忧心忡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现象仅见于魏晋。
在后来的漫长人生中,王羲之眼见着一个个亲人、朋友不顾劝阻,昨日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天却成了阶下囚;抑或刚刚扳倒了政敌,正快意间,自己也翻了车。
而王羲之的婚姻事实上也是政治需要的产物。王敦兵败后,东晋王朝渐渐形成王导、郗鉴、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三巨头各据一方互相牵制。王、郗两家的联姻是为了抵抗庾亮。而入仕后的王羲之则是庾亮的部下。他在三巨头敏感的利益交割空间里延续了昔日东床坦腹的我行我素。
王羲之终归还是幸运的。结婚之后,他和郗璇志同道合,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美满幸福。他们生有七子一女,都是多才多艺,狷介不羁,尤以王献之为最。王羲之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愿意到风景秀丽的会稽(绍兴)做官,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组织雅集,写就传奇的《兰亭序》。王羲之那种潇洒出尘的书风的形成,与当时风流超逸的士风尤为相关。那不是一味放诞,醉酒佯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超越和心灵自由。他们对功名利禄都不很热衷,大都有一段隐逸的经历甚至终身布衣,把明山秀水视为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地。东晋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羲之,但屡遭拒绝。王羲之后来辞掉一切官职,完全投身于山水逸乐之中。正是这个王氏家族政治上的中衰时代,成就了王羲之的书法事业,使他走向中国书法的顶峰,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我一向崇敬仁者微子、智者张良和军家之杰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处有个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我供职辖区,我死后就葬于此。”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被叫作“郗山”。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很大的坟墓,墓前有一个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正系王羲之手笔。王羲之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
而东床坦腹、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放达而风流自赏的魏晋风度,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