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听莫高窟说话作文 》700字
关于听莫高窟说话作文
薄暮时分,莫高窟下,一个道士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他独倚幽帘,身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听着廉纤细雨纷纷飘落,手执酒杯,一饮而尽,然而很不幸。他,一个农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着中国灿烂的文化!
“哒,哒,哒!”马啼声由远及近,横贯茫茫沙漠,响彻云霄。他忙探头去看,一群外国使者驾着骏马,如一堵高墙快速移来,空气都变得庄严。他出门迎接,使者恭敬地鞠躬,互相搀扶走进已经沉睡的莫高窟。使者一句话也没有说,四处张望,就 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然后从包中榨拿出一堆闪闪发光的外国货币。那如钻石绺般的货币漂亮得几乎让我伤感。道士一句荥话也没有说,快速将自己的经书与使者交均换。此刻,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现出无可亨名状的光辉——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傍喜悦之情。然而,恐怕连无心的禽类的眼笨睛也看得出使者拿到经书后头上光轮一般 奇异的庄严。
随即,外国使者便消失在括无尽的黑暗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 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什么也没有劭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投给莫高窟一片阴艿影。
至今,莫高窟的子女还被捆绑在外熳国博物馆,它们只能
默默哭泣。我想若是癍它们有脚,它们一定会挣脱束缚,拼命奔ò跑,跑回中国母亲的怀抱。它们的心在滴裂血,为道士将它们以最廉价方式卖掉而滴 血!我在心痛,所有人的心都在心痛,这妯是一个民族的哀怨。
那时的中国在睡眠镗之中,而现在,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盥。中国的专家们正将属于我们的宝物一件欲件赎回来,他们在止痛,在一点点的缝补殳着那时的中国因无知而犯下的错,留下的奠伤口。
总算这些伤口还能弥补,只是绕锌了一个圈子,我们赎回来的不仅是这些宝 物,还有我们中国人的尊严,为过去中国聪人所受的屈辱而讨回来的尊严!
雨已渐錾稀疏,敲打着国人的心。
作者:路遥
作文二:《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16900字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白衣佛
[ 日]滨田瑞美
() 早稻田大学 文学研究科 , 东京
内容摘要 :本文对莫高窟北朝时期的 5 幅白衣佛说法图 ,从图像和窟内位置的意义等方面作了考证 。笔者认为白衣 佛图就是《观佛三昧海经》卷 4《观四威仪品》等佛教典籍中所述的“那乾诃罗的佛影”。还论述了白衣佛与北朝时期盛行 的“观佛”之关系 。
关键词 :莫高窟 ;观佛 ;中心柱窟 ;佛影
() 中图分类号 : K879 .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106 20040420007208
莫高窟壁画中有着白色袈裟的如来坐像 。此254 、263 、431 、435 、288 窟中 ,这些洞窟皆中心柱窟。
() 中心柱窟 图 1是在洞窟后部中心凿建方柱图像 ,除了莫高窟以外 ,其他地方还未发现 。现存
于 5 个洞窟中 , 即北魏时期的第 254 、263 、431 、
435 窟和西魏时期的第 288 窟 ,均属北朝时期 。
因为这些如来像的特征是着白色袈裟 ,所以 ? 称其为“白衣佛”,但这个称呼并不是据经典而
来的 。过去对白衣佛的研究 ,仅论及与北朝时期
盛行的禅观有一些关联 。
5 幅白衣佛图中 , 现刊行的图版有莫高窟第
( ) 254 、263 、435 窟 ,其中第 254 窟是全图 图版 1,
() 第 263 、435 窟 图版 2只有局部图 。笔者考察了 ?这 5 幅白衣佛图 后发现了除白色袈裟以外的一
些特征 。
本文首先介绍此图像的特征 ,然后探索白色
的意义 ,同时从“观佛”———观看佛像后念想佛的 图 1 莫高窟第 254 窟展开图 行为的观点来考察白衣佛的性质 。此外 ,还考证
了白衣佛所依据的经典 。
? 1982 年《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出版后 , 敦煌研究院编的
书中均使用“白衣佛”之称。
? 笔者于 1998 年 10 月 15 日至 30 日和 2000 年 8 月 16 一 莫高窟的白衣佛图 日至 19 日考察了莫高窟白衣佛图 ,其中 1998 年的考察是由日本
朝日新闻社敦煌派遣研究员制度派遣的。
现在能够看到的白衣佛图 ,分别绘于莫高窟第
收稿日期 :2003207215
() 作者简介 :滨田瑞美 1972 —,女 ,日本广岛人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 ,获博士学位 ,现为早稻田大学文学研
究科研究助手 。
?7 ?
() 的洞窟 ,窟前 东面顶部凿建成人字坡形 ,后部为 ,可以说是个值得一提的特征 。 身体的颜色
白衣佛的形象 ,都是如来坐像 ,有重叠光背 ,平棋顶 。一般四壁最上层绘天宫伎乐 ,最下层绘
药叉 , 中层开龛或绘佛说法图 、佛传图和千佛图 身着通肩白色袈裟 。颈上绘有两条线 ,表示三道
?等 。莫高窟北魏时期开凿的 12 个洞窟中 ,中心柱 相 ,胸部用晕染表现筋肉的隆起 。 窟有 10 个 。可以说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的主要 5 个白衣佛的坐法不尽相同 , 但皆朝正面而
坐 。手印相同 ,右臂上举 ,腕子少扭 ,掌朝正面 ;左 类型 。西魏时期开凿的 6 个洞窟中 ,中心柱窟有 ?手伸出 ,指尖向下 , 掌向正面 ; 双手的指间都表 两个 ,而西魏的白衣佛图也在中心柱窟内 。 现为缦网相 。 我将考察莫高窟白衣佛图的成果列表于文末
关于如来右臂上举 、伸展右手 ,据佛陀跋陀罗 () 见附表 1,详细介绍其特征 。
所译《观佛三昧海经》曰 “: 释迦文佛方身丈六 ,在 首先 ,应注意白衣佛图在洞窟中的位置 ,皆位
() 于后壁 西壁中心 。西壁上层 、下层绘天宫伎乐 1 P663 行者前举其右手 , 而作是言” 和鸠摩罗什和药叉 ,白衣佛的周围只绘千佛图 ,没有其他佛说 所译《思惟略要法》亦曰“: 惟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 () 法图和佛传图等 见附表 2。 2 P299 说法”,可以把白衣佛的右手看成说法印 。 第 263 窟的白衣佛图所占面积最大 ,高 154 .除了白衣佛 ,莫高窟北朝时期很多如来坐像的右 5cm ,宽 156 . 2cm ;第 431 窟所占面积最小 ,高 90 .手皆说法印 。 在通肩袈裟上都用粗线和细线0cm ,宽 94 . 5cm 。整个后壁而言 , 白衣佛图所占 相间绘成衣 面积最大 。如 , 在白依佛图所占面积最小的第 褶 。其中粗线以浓淡两色来表现立体感 ,这明确 431 窟南北两壁还绘有小佛说法图 ,南壁的高 51 .表示细绳状态的衣褶 。这种表现手法在莫高窟北 ?0cm ,宽 54 . 0cm ;北壁的高 50 . 0cm ,宽 60 . 0cm 。 魏时期的佛 、菩萨像中有所体现 。但人们对白衣 因此 ,白衣佛图在此窟后部三壁中所占面积最大 。 3 佛有一种特别的说法 ,它的来源是健陀罗。另? 其他 4 个洞窟也与此窟情况相同 。图的大小与外 ,同期的如来坐像中有着通肩袈裟者 ,皆两手放 图的重要性应该有关系 。此外 ,白衣佛图位于洞 在腹前叠起来表示禅定 ,像白衣佛那样的说法相 4 窟后壁中心 ,此位置在壁画中非常重要 。而且 ,白 很少见。
第 254 窟白衣佛座 ,并不是北魏时期常见的 衣佛图周围除了千佛图以外没有其他佛说法图 。
须弥座 。其形状像土坡 ,绘有许多像鸟足迹似的 这说明白衣佛图在洞窟中最重要 。 白衣佛的袈() 小花纹 图 2。与此花纹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北周 裟是白色的 ,不过 ,先考虑此袈裟 ( ) 第 428 窟涅 图上边的树叶 图版 3。据此 , 白 颜色在当时是否白色 。有一些看法认为 ,莫高窟 衣佛座上的花纹应是植物的叶子 , 是一种草纹 。 壁画基本上使用了无机颜料 ,但不能确定完全没 第 435 窟白衣佛座的形状与第 254 窟相似 ,并且 有使用有机颜料 ,现在看到的白色有可能是由于 绘有同样的花纹 ,表示草座 。另外 ,第 431 窟白衣
?佛似直接坐在地上 ,但地上绘有很多三个椭圆一 有机颜料的长年变化而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
组的图案 ,我认为这也表示草座 。第 263 窟白衣 题 ,第 263 窟的壁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 。此
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 西夏时期重修 。20 世纪 40
年代 ,被剥除表层的西夏壁画的一部分 ,露出底层
原画 ,就是现在能看到的北魏壁画原貌 。此窟白
? 以上数据是笔者于 1998 年 10 月测量的结果。 衣佛的袈裟是明显的白色 ,因此 ,可以说其他 4 幅 ? ( ) 第 435 窟后壁只绘有白衣佛图参照附表 2。 敦煌研白衣佛的袈裟 ,当时也是白色的 。 ? 究院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研究的《中日
更应注意的是 ,白衣佛身体 、脸部等裸露部分 共同研究 ———敦煌莫高窟壁画、彩色塑像的保存修复 ———》正在 进行 ,期待获得壁画颜色长年变化方面的成果。 的颜色 。第 435 、288 窟白衣佛的身体 ,原来应是 ? 除了第 435 窟以外 , 其他几窟的白衣佛头部都有肉髻。 肉色 ,现在变成了浓灰色 , 但是 , 第 254 、431 、263 第 431 窟白衣佛的胸部中心绘一朵花 ,笔者认为这是北魏至西魏
时期如来像胸部常见的花纹。窟白衣佛身体的颜色和袈裟的颜色均白色 。这说
? 这些图像的左臂较短 , 这是伸出左手的姿态 , 每个白衣 明 ,这些白衣佛的身体当时也是白色的 。关于此 佛左手的手势稍微不同。第 431 、288 窟的白衣佛伸展左手 5 指 , 问题 ,从未有人提及过 ,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其他 第 254 、263 窟白衣佛屈左手第 5 指 ,第 435 窟白衣佛屈左手第 4 、
如来像的身体是肉色或金色 。由此来看 ,白衣佛 5 指。
?8 ?
( ) 佛座是箱子型的台座 图版 4,座上还残存有与 ,白衣佛图具有以下 3 个明显特征 : 综上所述
1 . 袈裟 、身体皆白色 。第 254 窟相同的花纹 。第 288 窟的白衣佛为莲花
2 . 说法相 ,坐在草座上 。座 ,此幅白衣佛图有很多地方与其他 4 窟不同 ,在
下文中详细陈述 。第 288 窟开凿于西魏时期 ,所 3 . 住在山中石窟内 。 以很难确定第 288 窟的白衣佛图必须具有北魏白 除以上特征外 ,白衣佛图皆绘于中心柱窟后
衣佛图原来的特征 。因此 ,我们认为白衣佛应该 壁中心 ,被千佛围绕 ,这个显著特征对理解白衣佛
坐在草座上 ,这是白衣佛图的重要特征之一 。 的意义也具有重要作用 。
更值得注意的是 ,白衣佛都在龛内 。莫高窟
?壁画中 ,如来周围画龛的只有白衣佛图 。这就 二 白色的意义
表明龛的存在是白衣佛图必不可少的条件 。
关于白衣佛的研究文章有两篇 ,即贺世哲先 6 生的《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观》和谢生保 7 先生的《莫高窟最早的白衣佛说法像》。敦煌
研究院出版的图书解说都采取贺世哲先生的看
法 。
谢先生认为白衣佛是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
中提到的“白 释迦像”。《佛学大辞典》中的“白 图 2 第 254 窟白衣佛座部 释迦像”条文中引用了宋代守伦《法华经科注》
中载“: 摩腾法兰二梵僧赍白 画释迦像并四十二 龛的形制皆圆拱形 ,龛楣和龛柱上绘有装饰
纹样 。如第 254 窟龛楣外边绘有半忍冬连续纹 ,
( ) ,以白马负至洛阳”笔者加线 , 下同, 说明 章经 最里边绘有一白色连珠纹带 ,龛楣两边绘有猛禽
“白 释迦像”是东汉明帝感梦求法故事里所说的 头 。龛柱也是白色的 ,还有两条连珠纹 。
画像 。谢先生把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拿来的“白 第 254 、263 、435 窟白衣佛图的龛楣外缘绘有
( ) 画释迦像”,即白 白布上画的释迦像 ,看成了 ( ) 山岳 ,毫无空隙 图 3。其中第 435 窟龛楣外缘
着白色袈裟的莫高窟白衣佛 。有可能是《佛学大还绘有树木 。另外 ,第 431 、288 窟并没有山岳 ,但
辞典》的词条中 “, 白 释迦像”少了“画”字的原 ( ) 第 431 窟也是开凿比较晚的洞窟 北魏晚期,与
故 。我认为谢先生的说法不足为凭 。 上述第 288 窟莲花座相同 ,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例
贺先生在文章中论述了北朝时期莫高窟与禅 外 。因此 ,我们可以把龛外伴着山岳的情况看作
观之关系 ,其中引用了《观佛三昧海经》卷 4《观相 表示白衣佛住在山中的龛内 ,就是住在山中石窟
5 品》,说明白衣佛与禅观有很大关系 。对此我将在 的如来。
下文中述及 ,先看贺先生引用的经文《观佛三昧海
经》卷 4《观相品》:
此光现时 , 下方世界有百万金山 。
于其岩间 , 百亿宝窟如云涌起 , 是众窟
中 ,纯诸白佛 ,白妙菩萨及声闻众 ,以为1 P666 侍者 。
《观佛三昧海经》有《六譬品》等 12 品的长篇 图 3 第 254 窟白衣佛龛外山岳 观佛经典 。《观相品》是第 3 品 “, 佛身观”是佛 56
个色身相好的观想 , 上段经文是其中“观如来脐 另外 ,第 254 、263 、288 窟白衣佛旁边绘有站
立在莲花座上的胁侍菩萨 ,但第 431 、435 窟白衣
? 雕塑为龛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白衣佛图的龛楣、龛柱、龛 佛没有胁侍菩萨 。从一般佛说法图都具有胁侍菩 内皆彩画。彩画龛的例子 ,除了白衣佛以外 , 只能在第 254 窟北 萨的情况来说 ,这两幅独尊像说明胁侍菩萨的有 ( ) 壁人字坡下的难陀出家因缘图与第 428 窟 北周西壁的二佛并
无和白衣佛图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坐图中能看到。
?9 ?
相”的一部分 。开头的“此光”指的是化佛的光明 , ,也能发出皎洁辉煌的光 。 在光线不佳的石窟内
化佛位于龙毛端宝云的佛刹中 。这段经文记述了
以下情景 : 当化佛发光时 , 世界上的百万金山岩 三 白衣佛与观佛 间 ,仿佛云一样涌现出百亿宝窟 ,窟中有“纯诸白 贺世哲先生在文章中论述北朝时期莫高窟与佛”,还有“白妙菩萨”和“声闻众”。贺先生只引用 6 禅观之关系时 ,讲到白衣佛与禅观有关。 禅了这段经文 ,没有任何说明 ,但他好像把白色与白
12 观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修行法之一,有 衣佛联系起来了 。 13 人研究了莫高窟以外其他石窟和禅观的关系。 “纯诸白佛”的“白佛”,确实给我们留下白色
禅观的“禅”,指集中意识后获得心性统一和安定 。 佛的印象 ,就让我们想起白衣佛的白身 、白衣 ,而
“观”是“观想”,指禅的境地里详细地思念 、念想的 且 ,我们还可看出在百万金山岩间涌起的“百亿宝
对象 。如果这个对象是佛 , 称其为“观佛”。“观 窟”中有“白佛”的情景 。这与壁画中的白衣佛在
佛”,首先要“观像”,指详细地观察佛像 。因此 ,雕 山中石窟的图像有些关系 。但是 ,这段经文符合
或绘佛像是为了“观像”,通过“观像”而“观佛”,而 白衣佛图的地方只有白色和窟 。另外 ,经文中所
?佛像就是观佛的对象 。贺先生在论文中使用 说“诸白佛”是“白佛”的多数 ,因此 ,我们不能轻易
“禅观”一词 ,其实他在引用“观佛 、观像 、念佛的三 地把“诸白佛”和白衣佛等同起来 。10 P50 种实践”的《观佛三昧海经》来说明白衣佛不过 ,谢先生和贺先生都注意到了“白色”,我 ? 是观佛的对象 。也认为探索白衣佛的意义 ,关键是白色 。因为 ,白
我很赞同贺先生的看法 ,因为 ,白衣佛皆绘于 衣佛是除了袈裟以外 ,身体也是白色的 。在《观佛
1 P648 中心柱窟内 ,这就表明白衣佛与观佛有密切关系 。 三昧海经》中多处记有 “: 观如来金色”,或
1 P692( ) 关于中心柱窟 图 1, 水野清一先生早就认 ( ) 中略身紫金色端严微妙”者“释迦文佛 ,
为它的来源是印度的礼拜窟 ,将其称为“塔庙窟”, 经文记述如来的身体是金色 。因而 ,白衣佛的白
现在大家都认为莫高窟中心柱是设在窟中心的 身会给观者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也可以说是一 ?塔 。近年 ,齐藤龙一先生提出 ,汉译经典中有石 个很独特的特征 。
窟内起塔和塔柱等记载 。5 世纪初汉译的《十诵 ? 后来还有两篇关于白衣佛的研究论文 , 即
8 律》卷 48《 作 窟 》中 明 确 写 到 : “窟 中 起 王惠民的《白衣佛小考》与赖鹏举的《以敦煌造 14 P351 塔”, 卷 56《作 塔 》中 记 有“龛 塔 柱 像看北朝佛教由涅 〈白衣佛〉到华严〈卢舍那佛〉 9 的转变》。赖先生认为白衣佛的白色袈裟意味
? 笔者在 1999 年 12 月召开的日本东洋文库内陆亚洲出 着丧服 ,论述了白衣佛和涅 之关系 。 土文献研究会与 2000 年 6 月召开的早稻田大学美术史学会上作 对有特定尊格的如来 ,后世的密教经典中有了关于白衣佛的报告。当时笔者重视北朝弥勒教匪的资料 ,论述
了白衣佛是弥勒佛。笔者于 2001 年 7 月投稿后 , 王惠民先生与 ?明确的记载 。北朝时期虽没有此记载 , 但能看 赖鹏举先生对此发表了专题文章。后来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后 到有关化佛的记载 ,如《观佛三昧海经》卷 2《观相 写了本稿。
1 P656 品》曰“: 白色化佛身白银色 。” 这里把身体? 唐代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 3 记载 ,毗 是“白银色”的化佛记为“白色化佛”。我们能看出庐遮那的身色“色如白鹅”《, 大正藏》第 18 册第 242 页。
? 关于观想佛行法的原说 , 在初期经典《增 —阿含经》卷 2“白色”并不是白颜色 ,好像银色皎洁辉煌的样子 。 ( 《广演品》中有“专精念佛观如来形”的记载 《大正藏》第 2 册第而且 ,《观 相 品 》又 曰 :“于 白 光 中 有 白 色 化 ) 554 页,这里说到“观像”,是把它作为思念佛的具体方法。关于 1 P663 佛 。”我们能看到白色和光有一些关系 。观佛和观像 ,参考高田修《观佛、观像 と造像》,载《佛教 の起源》,
1967 年。大南龙升《三昧经典 におけゐ见佛 と观佛》,载《印度学 上述《观佛三昧海经》中关于“白佛”的那段记
( ) 佛教学研究》:23 2 , 1975 年。大南龙升《见佛 ———その起源 と 载 ,开头就记“此光”,即化佛的光明是在龙毛端宝
展开 ———》,载《大正大学研究纪要?佛教学部文学部》: 62 , 1976 云的佛刹中出现的 ,在此光的映照下出现“纯诸白 年。10 佛”和“白妙菩萨”。而“纯诸白佛”的“纯”字包 ? 贺世哲的《北朝石窟 におけゐ千佛图像 の诸问题 にっい 含皎洁之意 ,我们可以理解“白”、“白妙”,也是形 て》一文中说 “: 念佛而后见佛 ,这个本来属于禅观的范围。” 11 容佛 、菩萨受到此光的照曜后皎洁的样子。 ? 水野清一在《北支那石窟构造论》一文中提到此问题 ; 萧 白衣佛的身体和袈裟皆白色 ,可知 ,白衣佛图 默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形式》一文中也提到此问题 ,载《中 ?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0 ? 2 ,1982 。
14 P415 塔”是依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卷 48 中又写到 , 用“彩色赫土白灰”
?14 P352名经》所写 , 这个看法大概没有很大的错误 。 装饰“塔柱”。齐藤先生的这些记载 ,说明
15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中记述了过去庄严劫的十 了各面开龛有塑像的莫高窟中心柱是佛塔。
贺先生也引述了《观佛三昧海经》卷 9《观相 方诸佛《,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中记述了未来星
1 P690 宿劫的十方诸佛 。第 254 窟的千佛很明显表示过 品》的“欲观像者先入佛塔”, 认为莫高窟
去世和未来世的十方诸佛 。中心柱是佛塔 ,同时指出中心柱的佛像与观佛有
第 254 窟窟内后部的壁画中心是白衣佛 ,南 6 关。“入佛塔观佛形像”等记载 , 在《观佛三昧 ( ) 侧是过去诸佛 ,北侧是未来诸佛 图 4。因此 ,随 1 P689 海经》的其他地方处处可见。据疆良耶舍着右绕中心柱看壁画 ,先出现南壁到西壁南侧的 译《观药王药上两菩萨经》记载 , 入佛塔 , 观像礼 过去诸佛 ,然后出现白衣佛 ,再出现西壁北侧到北 16 P663拜 ,在像面前入观佛三昧 壁的未来诸佛 。白衣佛位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之 。
间 ,具有联系两者的现在贤劫佛的性格 。 上述记载表明 ,窟内设佛塔的中心柱窟有观
17 总之 ,因为白衣佛皆绘于中心柱窟中 ,所以是 想和礼拜佛像的意义。于是 ,在中心柱窟才有
观佛的对象 。由第 254 窟千佛榜题推测出白衣佛 的白衣佛图 ,也应该与观佛有关系 。
具有现在贤劫佛的性格 。再加上白衣佛呈现皎洁 白衣佛图周围是千佛图 。千佛是遍满十方的
诸佛 ,也称十方诸佛 。《思惟略要法》中有“十方诸 的光辉 ,又绘于窟内后壁的中心 ,而且画得很大 ,
18 P299很有存在感 。从上述特点得知 ,白衣佛应该不是 佛观法”。十方诸佛在过去 、现在 、未来的
贺先生所述经文中的“诸白佛”之一 ,而是有特定 三世都存在 。刘慧达先生据鸠摩罗什译《坐禅三
昧经》卷下所云“当系心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 尊格的如来 。
1 P281 身”, 三世的十方诸佛都是观像的对 指出
?象 。
在表现十方诸佛的千佛图中 ,每个坐佛旁边 四 那乾诃罗的佛影 都有佛名榜题 。《观佛三昧海经》卷 3 中释迦佛
白衣佛是全身呈现光辉的如来 ,观佛的对象 , 说“: 若称我名及称南无诸佛所获福德无量无
1 P661以及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现在贤劫佛 。考虑这些事 边”,可知称呼诸佛的名字是众生得到无
?(情 ,就想起古代著名的那乾诃罗 也叫“那竭”、“那 量无边福德的方法之一 。20 P67 2901 ) 佛影。揭罗曷”等白衣佛图周围的千佛也是观佛的对象 。据宁
19 据推测 ,那乾诃罗位于今阿富汗东部加拉近 强先生和胡同庆先生的论文,第 254 窟千佛墨 郊的犍陀罗境域 , 包括那乾诃罗 。据东晋《法显 书 榜 题 的 依 据 是《 过 去 庄 严 劫 千 佛 名 ( ) 传》记载 , 那乾诃罗东郊有祀佛顶骨 肉髻骨的 18 P356 2376 和 《 未 来 星 宿 劫 千 佛 名经 》“佛顶骨精舍”, 城内有“佛齿塔”和“定光佛受记 18 P388 2399 。此文中提到 5 件榜题墨书佛 经》处”,城外东北有祀“佛锡杖”和“佛僧伽梨”的精
舍 ,城外南方有佛的身影留在石室壁上的“佛影”, 名 ,其中 19 件在《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与《未来
星宿劫千佛名经》中不存在 ,而在菩提流支译《佛 说佛名经》和《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等其他佛名经
? 刘慧达在《北魏石窟与禅》一文中指出 ,三世十方诸佛是 典中能见到 。但是 , 1216 件在《过去庄严劫千佛
观想的对象。后贺世哲先生、久野美树先生、刘永增先生都发表 ?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中确有记载 。而 论文 ,认为石窟内和碑像上的千佛是十方诸佛或三世十方诸佛。 且 ,有些记述与经典中的记述顺序相同 。譬如 ,从 ? 关于称佛名的功能《, 观药王药上两菩萨经》曰 “: 得闻是
五十三佛名者 ,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不堕恶道 ,若复有人 ,能 南壁最上端最西边的“车乘佛”到“焰幢佛”有 23
称是五十三佛名者 ,生生之处常得值得遇十方诸佛。”《大正藏》第 件 ,其顺序与《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中的记载顺 20 册第 664 页。“五十三佛”是过去佛。 ?序相同 。从西壁北边第 6 段“无量精进佛”到 ? 其中 145 件佛名在其他佛名经典有载。
? 此外 ,南壁后部第 2 层到第 5 层是按照《过去庄严劫千 “无量雄勇佛”有 14 件 ,第 7 段“最香须弥身佛”到
佛名经》的记载 ,从东向西写佛名。西壁南部第 7 、8 层也相同。 “虚空须弥佛”有 17 件 ,第 8 段“宝光佛”到“无量 ? 不过 ,已经报告的第 254 窟的千佛榜题与《过去庄严劫 勇猛佛”有 10 件 ,其顺序都与《未来星宿劫千佛名 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相符 ,可以指出 ,不符合这两 经》中的记述顺序相同 。因此 ,第 254 窟的千佛名 经的一些佛名有可能是误记或误读。
?11 ?
2859 21 P85821 P858 其附近有“佛发爪塔”。那乾诃罗以留 《法显传》还记载“佛影那竭国”, 佛影”代 “
表那乾诃罗的佛迹 。 下很多释迦遗物的圣迹地而著名 。尤其是佛影 ,
图 4 第 254 窟壁面展开图
那乾诃罗的佛影 , 除了《法显传》以外 , 北魏 经文中还说 , 佛灭度后诸佛弟子“若欲知佛
22 P102121022 《洛阳迦蓝记》卷 5 所引《道英传》 、初坐 ,当观佛影”。可知 ,经文中把此佛影当成观像
23 P878 2879 唐《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的对象 。经文中所记述的观想的具体方法如下 : 24 P2292230 等也有记载 ,而《观佛三昧海经》卷 传》 观佛影者先观佛像作丈六想 。结跏
趺坐敷草为座 。请像令坐见坐了了 。复 当7《观四威仪品》记述最详细 。《观四威仪品》是记
作想作一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 清白述佛的立 、坐 、行 、卧等姿态的观想 ,其中由观想的 石想 。 这说明先观丈六佛像在“敷草”座上坐像 而 提 到 那 乾 诃 罗 佛 影 和 有 关 佛 影 的 故 “结跏趺 25 P679 2681 事。而且 , 这段故事在《观佛三昧海 坐”的样子 。然后 ,观高一丈八尺 、深二十四步的 经》中比较引人注目 。
“清白石”的“一石窟”。 故事概略如下 :从前在那乾诃罗有毒龙害人 。
释迦做各种神变教化毒龙 。悔改的诸龙在自己的 上述内容与白衣佛有关的有以下几条 :石窟中供奉释迦 。而释迦不能长期坐在石窟内 , 1 . 佛影在龙窟石壁内映现放光 。所以龙王“请佛常住”,释迦就说“: 我受汝请 ,坐汝 2 . 佛影结跏趺坐在石窟内说法 。窟中 ,经千五百岁 。”然后进入窟内 ,诸龙看到释迦 3 . 佛影是观佛的对象 。坐在窟里 。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4 . 佛影敷草为座 。释迦文佛踊身入石 。犹如明镜 , 人 5 . 石窟是“清白石”“, 清白”也有“净”的意思 。 见面像 。诸龙皆见佛在石内映现于外 。 其他那乾诃罗佛影窟的记载有 ,梁代僧 撰《释迦 尔时诸龙合掌欢喜 。不出其池常见佛 26 P68 谱》曰 “:石清白色”; 梁代宝唱编《经律异 日 。尔时世尊结跏趺坐在石壁内 。众生
2 P30见时 ,远望则见 ,近则不现 。诸天百千供 : 石色清白” 相》曰“等 。据上述记载《, 观佛
养佛影 。影亦说法 。 三昧海经》中所说“清白”,即指清清的白色 。
从经文来看 ,释迦踊身进入石内 ,所以“入石” 那么 ,上述 1 —4 条正与白衣佛图的特征相符 就是进入洞窟内的石壁中 。其情景就像“明镜”, 合 。即使把白衣佛图上的有山岳的龛理解为表示 面对观者 。虽然诸龙看到释迦进入“石内”,但是 映现佛影的石窟 ,也无可怀疑 。 释迦的形象却“映现”在外面 。让人看到的如同是 关于佛影 《, 法显传》曰 :“金色相好光明炳 镜子里的佛像 。那时诸龙合掌欢喜 , 即使不出 着 。”从字面来看“, 金色相好”和白衣佛的白身 、白 “池”,也常看到“佛日”。这表明从石壁中映现出 衣有点龃龉 ,但是 ,映现佛影的石窟是“清白色”。 的释迦很耀眼 。然后 ,释迦在石壁内结跏趺坐 ,众 当绘壁画时 ,有可能将佛的身体 、衣着都用白色来 生远望就能看到 ,而近则不见 。百千诸天供养的
“佛影”也说法 ,所以“, 佛影”就是踊身进入石内的 ? 关于“影”的意思 , 参考《后汉书?朱浮传》中的“引镜窥 ?释迦在石壁表面映现的耀眼姿态 。 ( 影 ,何施眉目”,认为“物体是映在镜、水面反射的光像”《广汉和
) 辞典》《、汉语大词典》《、大汉语辞典》。 ?12 ?
? 表现 ,在白色的石壁上呈现出耀眼的景象 。 此篇文章提出了与北朝时期石窟的尊格 、石
窟结构与配置很有关的例子 。到目前为止未发现 据《观佛三昧海经》记载 ,佛影是千五百年间
,北朝以后 ,莫高窟中心柱窟 北朝以后的白衣佛图 映现在龙窟石壁内继续说法的释迦 ,也是佛灭度 的结构 、形状发生了变化 。这应与石窟内的观想 后诸佛弟子观想的对象 。《法显传》曰“: 佛留影 。” 形态的变化有关 。也可以说 ,观想释迦 ,即《观佛 佛影并不是释迦本身 ,而是释迦所留的影像 。《法 三昧海经》所述的观佛思想的衰微 。 显传》又曰“: 如佛真形 。”说明佛影是如同看见释 结束论稿 ,附言如下 。据《观佛三昧海经》记 迦的真形象 。因此 ,当时的信徒皆认为佛影就是 载的那乾诃罗佛影故事 ,释迦入龙窟之前 ,游行了 释迦留下的影像 、释迦灭度后继续说法的姿态 。 “两儿布施处 、投身饿虎处 、以头布施处 、剜身千灯 换言之 ,佛影是释迦不在时“正在的释迦”,与在石
?1 P681壁上“继续存在的释迦”的认识很相合 。 斟酌 处 、挑眼布施处 、割肉代鸽处”, 第 254 窟
以上的情况 ,莫高窟的白衣佛图极有可 ( ) 南壁有萨 太子本生 投身饿虎图 ,北壁有尸毗
能是那乾诃罗的佛影 。() 王本生 割肉代鸽图 。据《观佛三昧海经》记载 ,
据《观佛三昧海经》卷 1《序观地品》记载 , 佛 佛传中的诸场面都是佛灭度后众生观想的对象 , 灭度后众生观想的对象中 ,只有释迦在那乾诃罗 而存有白衣佛图的第 254 窟 、第 263 窟前部南北 龙窟留影 。有意思的是 ,将这些记述列在释迦的 ?两壁也有初转**图和降魔图 。这些例子 , 是 出生 、纳妃 、出家 、苦行 、降魔 、成道 、初转**等佛 综合认识石窟内图像布局的重要线索 。
(原文载日本《佛教艺术》267 号 ,2003 年 3 月 1 P647 传中。所以有些看法认为 ,莫高窟的佛影 )出版 ,滨田瑞美译 ,殷光明校 。 图 ———白衣佛图 ,不过是绘了佛传中的一个场面
?而已 。但是 , 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说明白衣佛
图绘于石窟后壁的中心 ,而且面积比窟内后部其
他图都大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白衣佛图不仅仅参考文献 :
是佛传中的一个场面 ,而是有那乾诃罗“正在继续 大正藏M : 第 15 册. 1 大正藏M : 第 14 册. 存在的释迦”之意 。 2 张元林. 论莫高窟第 254 窟 、第 260 窟的艺术成就 《法显传》曰“: 诸方国王遣工画师摹写 。”由此3 A . 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 254 窟 、第 260 窟M . 南可知 ,对那乾诃罗佛影的摹写很盛行 ,而且传到了 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 年.
诸多地域 。据《广弘明集》卷 15《佛影铭》记载 ,东 ψ 宫治昭. 敦煌美术 と ?‘1 の 美术 ———
4 初期敦煌美术 における西方影响 の二 、三 の问题 ——— () 晋义熙八年 412,结成白莲社的慧远在会稽庐山
() J . 东洋学术研究 :24 1,1985 . “拟 像 本 山 ”, 即 摹 写 得 与 那 乾 诃 罗 非 常 相
26 P197 2198 似。5 世纪初在中国已经有了摹写的 现象 。莫高窟北朝时期的白衣佛图也说明佛影波
及的一端 。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曰 , 佛影的佛身和袈裟“并赤黄
色”,不过《, 大唐西域记》曰 , 在那乾诃罗祠佛的袈裟就是“赤黄
色”《,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所说的“并赤黄色”,有可能是受袈
结 语 裟颜色的影响。再说 《, 大唐西域记》中没有说佛影的颜色。附
言《,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曰 ,佛影“皎然”,即白色耀眼的样子。
? 后世的记述 ,如龙门石窟宾阳洞外壁《伊阙佛龛之碑》记 以上 ,笔者指出了莫高窟中心柱窟的白衣佛 , 载“: 峨峨焉迈金山之映巨壑 ,耆 在目 ,那竭可想。”这儿通过耆 即白身 、白衣的如来图很有可能是那乾诃罗佛影 。 ( ) ( ) 耆 崛山 ,即灵鹫山和“那竭”即那乾诃罗的排列句 , 象征
释迦久远常住于此。我们可以认为 ,在初唐时期 , 那乾诃罗的佛 佛灭度后 ,众生看到白衣佛就能观想释迦在
影也被认为是释迦久远常住的象征。 世时的佛影 。佛影是佛灭度后观想的对象 ,白衣 ? 《观佛三昧海经》卷 1《序观地品》云 “: 观如来于那乾诃罗 佛只是在与观佛很有密切关系的中心柱窟被发 降伏诸龙留影时。”即释迦正在把自己的身影留在石壁的时候 ,与
所谓佛影有点区别。 现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 ,因为佛影是在那乾
? 关于第 254 窟北壁“难陀出家因缘图”,笔者在 2003 年 5 诃罗石窟的石壁中“正在继续存在的释迦”,所以 ( 月召开的日本第 56 回美术史学会全国大会 会址在日本关西学 白衣佛在窟内后壁中心 ,位于过去庄严劫与未来 ) 院大学上作了报告 ,此文用那乾诃罗佛影故事考证了“难陀出家 星宿劫之间的现在贤劫佛 。 因缘图”,即将出版。
?13 ?
() 5 水野清一. 北支那石窟构造论J . 史林 :23 1,1938 . 齐藤龙一. 中国南北朝时代 の敦煌莫高窟 における 15
中心柱窟 の展开J . 成城文艺 :162 ,1998 . 敦煌研究文 6 贺世哲. 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观A . 大正藏 :第 20 册. 集M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齐藤理惠子. 敦煌北魏窟 の图像构成 についてJ . 美 7 谢生保. 莫高窟最早的白衣佛说法像A . 中国石窟艺 17 术史研究 :36 ,1998 . 术之最M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3 . 大正藏M : 第 14 册.
() 8 王惠民. 白衣佛小考J . 敦煌研究 ,2001 , 4. 18 宁强 ,胡同庆. 敦煌莫高窟第 254 窟千佛画研究 J .
9 赖鹏举. 以敦煌造像看北朝佛教由涅 “白衣佛”到华 () 敦煌研究 ,1986 , 4. 19 严“卢舍那佛”的转变 A . 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 ψ ψ 桑山正进. h × ? 史研究M . 1990 . M . 台湾 :圆光佛学研究所 ,2002 . 大正藏M : 第 51 册. 20 法显传A . 大正藏M : 第 51 册. 洛阳迦大南龙升《. 观佛三昧海经》の三昧思想J . 佛教学 : 21 10 蓝记A : 卷 5 . 大正藏M : 第 51 册. 大唐
22 40 ,1999 . 西域记A : 卷 2 . 大正藏M : 第 51 册.
23 贺世哲. 北朝石窟 における千佛图像 の诸问题 につ 11
いてJ . 佛教艺术 :193 ,1990 . 24
印度学佛教学研 横超慧日. 中国佛教图像 の禅观J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A : 卷 2 . 大正藏 M : 第 50 12 25
() 究 :4 1,1956 . 册.
() 刘慧达. 北魏石窟与禅J . 大正藏M : 第 5 册. 考古学报 ,1978 , 3. 13 26
大正藏M : 第 23 册. 大正藏M : 第 52 册. 27 14 大正藏M : 第 53 册. 28
()附表 1 莫高窟白衣佛图 单位 :cm
第 254 窟 第 263 窟 第 431 窟 第 435 窟 第 288 窟
窟内位置西壁中心西壁中心西壁中心西壁中心西壁中心
() 135 . 8 ×127 . 4154 . 5 ×156 . 294 . 0 ×94 . 5136 . 0 ×98 . 9108 . 7 ×105 . 5图像面积 纵 ×横 袈裟颜色白白白白白白 身体颜色白白白肉色肉色
袈裟着式通肩通肩通肩通肩通肩衣
坐形结跏趺坐趺坐趺坐结跏趺坐趺坐
手形说法说法说法说法说法佛
座草座方座 ?草座草座莲花座 龛形圆拱形圆拱形圆拱形圆拱形 龛楣装饰半忍冬连续纹半忍冬连续纹半忍冬连续纹半忍冬连续纹半忍冬连续纹 龛 连珠纹 1 条龛柱装饰 连珠纹 2 条 连珠纹 2 条 连珠纹 1 条 连珠纹 1 条 椽子纹 1 条
龛楣周围山岳山岳无山岳 、树木无
胁侍菩萨有有无无有附表 2 存有白衣佛图的石窟中所绘的其他图像
()()窟号 窟内前部 人字坡下壁面 窟内后部 中心柱后面壁面
() () 254 降魔图 、萨 太子本生图 南壁佛说法图 南壁
() () 263 降魔图 南壁三佛说法图 南壁
() 431 - 佛说法图 南壁
() 435 - 佛说法图 南壁
() () 288 佛说法图 南壁佛说法图 南壁
?14 ?
Abstracts In Engl ish
The White2clothes Buddha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Hamada Tamami
)( The Literat ure Instit ute of Waseda U niversity , To kyo J apan
There are five of w hite2clot hing Buddha Preaching Scene fo und inside caves at Mogao Grot toes of Dun2 huang w hich were dating f ro m t he No rt her n Dynast y. This is t rying to st udy t he grap hic and loca2 tio n significance of scene of t he w hite2clot hing Buddha in detail respectively. This draw s o ut a co n2 clusio n t hat t he w hiter2clot hing Buddha was t he shade of Buddha mentio ned in t he 4t h f asciculi of Buddhadhyāna2samādhi2sāgara2stū ra . This has also discussed relatio nship bet ween t he w hite2clot h2 ing Buddha and t he pop ular t rend of meditatio n befo re t he image of Buddha during t he No rt her n Dynast y.
Translated by BAO J ing2ping
The Origin of The Seven2days Funeral Rites And Study of Its
Relative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DU Do u2cheng
( )Histo ry Depart ment of The L anzho u U niversity , L anzho u Gansu 730000
This is t rying to testif ying t hat t here are many t ypes of ceremo ny rite of t he Seven2days Funeral Rites in exist t hen amo ng t he local folks by a caref ul text 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Dunhuang Manuscrip t s. The Seven2days Funeral Rite w hich had reco rded in Dunhuang Manuscrip t s co uld be t raced back and divided into following t ypes : t he rite hold fo r parent s by t heir ow n children ; t he rite hold fo r children by parent s ; t he rite fo r brot her by t he brot hers ; t he rite hold fo r wife by husband ; t he rite hold fo r mo nks o r nuns. Amo ng t ho se mentio ning f uneral rites , t he t wo are special and interesting issues t hat was wo rt h to mentio n : t he o ne hold fo r children by parent s , anot her hold by o ne’s ow n w hile o ne was still liv2 ing.
Translated by BAO J ing2ping The Documents Val ue of The Book of Ode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FU J un2lian
( )The literat ure College of The No rt hwest No r mal U niversity , L anzho u Gansu 730070
The cop y of The Boo k of Odes ,o ne of t he master collectio ns of poet ry of Chinese literat ure classics , were fo und amo ng Dunhuang Manuscrip t s. The text of The Boo k of Odes w hich was kep t in Dunhaung
?111 ?
作文三:《莫高窟的挣扎》1500字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9期)
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2009年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获得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空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大多都是外国人,这场景让人有点穿越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吵着要回家。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大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4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
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
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
下来。
作文四:《莫高窟的挣扎》9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莫高窟的挣扎
作者:蒋方舟
来源:《作文评点报 ·中考版》 2016年第 26期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 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 望的。 ” 乍一看,确实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 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 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 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日久天长,入口处设置 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 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 武帝:“ 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 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 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 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 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 17窟中近千年。 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 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 “ 不懂 ”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在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 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 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 “ 过去 佛 ”“ 现在佛 ”“ 未来佛 ” 。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 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 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 —— 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 “ 不惜 ”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 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 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 “ 卖国贼 ” 。
作文五:《莫高窟的挣扎》1200字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日久天长,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在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选自《格言》,有删节)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游记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遗憾和担忧。在漫长的岁月中,莫高窟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作者到这里,除了触摸这座伟大的艺术宫殿的存在外,更多的是触动。“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表现出作者的独特思考,标题中的“挣扎”二字尤其触目惊心。
作文六:《莫高窟的评价》300字
评价
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
莫高窟
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作文七:《疲惫的莫高窟》1900字
2011年8月4日下午,一个还不算闷热的午后,敦煌莫高窟。我夹在朝拜的人流中匆匆前行。著名的第96窟,在35米高的大佛前,女解说员的声音显得非常疲惫,不到五分钟的解说,我早已做了功课,没有更多新鲜的信息。意想不到的是,解说中,她突然厉声:那位游客,不要去摸佛像!不要拍照!请你们自觉!
我为那些同胞感到难为情,所有的导游都会再三又再四地强调又强调地不能拍照不要摸壁画,而在进入莫高窟的许多地方,几乎都有这样的醒目提示。他们可能太想留下自己的形象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地,都先在标志景点前占个位置,照片拍过表示来过,而那些蕴含在照片里面的内容他们不会太关注,时间不允许,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我问了一位工作人员,每天都有这么多的人吗?他说,今天来了旅游专列,解说员来不及带队,所以,开放了十五个洞窟,比平时要多一半左右,那些插着绿旗的地方你们都可以进去。
还能怎么样呢?敦煌研究院已经全力以赴了。我没有问更多,但能感觉和想象得出,人潮如涌的日子并不会少,因为当天既不是双休,也不是节日。也不容易,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应该满足一下人们眼福的。
我当然也是这样的心情,好不容易来一趟。十五个开放的洞窟一个不拉。拖着疲惫的脚步,总结了一下观窟的四点小感受:一是历史的印记非常鲜明。十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建筑、绘画艺术都能很好地体现,北凉北魏的不一样,北周和隋的不一样,就是唐也可以看得出是初还是盛还是中抑或晚,两次看过龙门石窟,很想写一篇《石窟里的思想》;二是曹家人最喜欢挖洞。说是他们几百年间挖了五十多个洞,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有势力、有钱和虔诚了,节度使嘛就是土皇帝,没有钱能挖这么多的洞?没有绝对的信仰也不会持续那么久;三是西夏人最闲。吃了饭没事干,但他们要“佛图安邦”。可是,许多好地方都被占了,那怎么办,反正是我们的天下,那我们就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绘画吧,把前朝能铲除的尽量铲除,能推倒的尽量推倒,特别是那些佛像周边的巨大空间,我们就画飞天吧,于是各式各样的飞天,五彩缤纷,凌空飞扬,神幻兼具。我们就画小佛像吧,这里不是千佛洞嘛,那一定要非常多的小佛像,内容单一不要紧,表情呆板又有什么关系?三个一组四个一排,横看竖看都成行,小佛像天天集中一起开大会呢,煞是热闹;四是还愿的结果。我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即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历朝历代的人们这么乐此不疲地开窟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但中国四大名窟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还愿的结果,皇帝下命令开窟,当然也是有目的的,为了母亲的生日,为了一个梦,什么样的原由都有。在敦煌,因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贸易通商历来发达,那些人出西域之前去许了愿,结果如愿以偿,于是必定还愿。因为当初他们可是和神达成协议的,神啊,保佑我吧,让我赚大钱吧,让我的彩票中大奖吧,果真如愿,这个如愿虽然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仍然笃信不疑,是神保佑的。于是这样的洞也就越挖越多。他们并没有想到,为了不糊弄神,尽力将洞窟开得大画得美,客观上也留下了当时的各种艺术。他们还没有高尚到要主动保留那些艺术,我敢断定。有的时候,客观效果往往会使主观愿望惊奇。
在著名的第十七窟,人们都要指责一下王道士,那些经卷为什么要卖给斯坦因?这不是卖国吗? 还有腐败的清政府,为什么不管管!十七窟对面,有介绍藏经洞文物的陈列室,“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很注意地看了那一块长条形石头上的这几个字,这应该是块诫石,告诫我们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世界,五万多卷经书只有八千多卷在中国,其余都被掠走了。我很无知地问了工作人员,王道士有没有后人呢?我的本意是,假如王道士有后人,而后人要强辞:如果不是他发现了这些经卷,那现在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会有现在的敦煌吗?会有现在的敦煌学研究吗?要想通这些问题,会让人很疲惫。骂骂王道士,那是很不费力的事情,连余秋雨都骂了,但有许多问题并不是骂了王道士就能解决的。
公元366年,那个叫乐僔的和尚,一定没有想到,他打坐发现对面的三危山上发出的万道金光而修的第一个窟,那是他用来坐禅修行的窟,他没有别的意思,此处甚好,宜修行,既修行,则安静,更需淡定,否则就有违佛意了。他绝没有想到这些窟会修了这么多,延续了一千多年。
告别莫高窟时,我特意远眺了三危山,除了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什么也没有发现。凡人嘛,自然发现不了什么。环顾四野,只有不断涌进的人流,伴随着嘈杂人流的还有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和小贩高分贝的喊卖声。
陆布衣,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已出杂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等十余种。
作文八:《莫高窟的资料》1000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 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 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 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如今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建有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洞窟,既保护了洞内的文物,又丰富了参观内容。
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民,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
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大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争子的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内进行全面维修。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作文九:《《莫高窟》的美》1000字
“ 方 艺 术 明 珠 ” ! 东 口
开篇美 。“ 煌莫高窟是祖 国西 北的一颗明珠 。” 文开门见山 , 敦 课
直 接 点 明 了题 目 , 为什 么说 莫 高 窟 是 “ 颗 明 珠 ” ?为 我 们 设 置 了 一 一 呢
个悬念 。
’
我
快
过渡美 。 课文具体介绍 了莫高窟的彩塑 、 壁画 和藏经洞 。 莫 高窟 “
保存 着两干多尊彩塑 。'莫高窟不仅 有精妙绝伦的彩塑 , 有四万五 ’ ‘ ‘ 还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乐
“ 我想 举事例来说勤奋 。” 咪接着说 ,东晋大 书法家王羲之 自 咪 “ 幼苦练 书法 。他每 次写完字 , 到 自家门 前的池塘里 洗毛笔 , 间长 都 时
了, 一池清水变成 了一池墨水 。后来 , 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 为 ‘ 墨池 ’ 。
王 羲之 通 过勤 学苦 练 , 终于 成 为著 名 的书 法家 , 人们 称 为 ‘ 圣 ’ 被 书
呢 。”
大眼镜老师语 重心长 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 , “ 天才在于勤奋 。愿大 家时时勤奋 , 事事勤奋 , 目成为有 用之 才 !” 早 ★配 合苏 教 版第 7册 第 l 5课《 勤奋》 说
一
…
哂
…
一
目了 然
。
语 言美 新
呢
,
。
课 文 语 言朴 实 自 然 清
还 运 用 了 生 动 优 美 的排 比 手 法
“
。
壁 画 上 的 飞 天 有 的臂 挎 花 篮
, ,
,
采摘 鲜 花 : 有 的 怀 抱 琵 琶
弦 ;有 的 倒 悬 身 子
,
轻拨银
自 天 而 降 ;有 的
;
彩带 飘 拂
,
漫天遨游
”
… …
一
有 的舒 展 双
i学 生 ;
:
’
臂 翩翩起舞
,
连 串的排 比句
,
详 细 地描 写 了 飞 天 的种 种 姿态 栩
栩如 生
,
,
双
活灵 活现
口
,
。
这 些 句子 读起
。
谮
来 琅琅 上
品
富有韵味
文 中还 有
一
学
习
哪 些 排 比 句 呢 ? 找 出来 读
。
读 品
,
一
收尾 美
每
一
。
课 文最 后写道
,
“
:
莫高
窟是 举 世 闻 名 的艺 术 宝 库
这里 的
”
尊彩塑 每
、
一
幅壁画 都是 我 国
,
古代 劳 动 人 民 智慧 的结 晶
,
。
这
一
结
,
尾 既总 结了 全 文 又 照 应了 开头 同
时点明 了 中心
—
—
赞 美了 我 国 古代
劳 动 人 民 非 凡 的创 造 力 和 高 超 的 智
慧 歌颂 了 祖 国灿 烂 的历 史 文 化 这
。
。
样 的收 尾 可 谓
★
。
“
一
箭三 雕
”
。
配 合 苏 教 版 第 9 册 第 18 课
…
然 赢窟k
…
…
…
.
…
…
…
能
舶
0
…
…
作文十:《莫高窟的挣扎》1400字
莫高窟的挣扎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嚎,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教,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听莫高窟说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