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在协和学到了什么》1900字
我在协和学到了什么
今年春夏之交,我受协和邀请,去协和医大近百年历史的小礼堂,给小我20岁的师弟师妹讲协和传统。我使劲儿想,协和八年大学教育,我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我在协和学到了这几件东西。
第一,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在北大上医学预科,学了六门化学,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得一样多。学了两门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有脊椎动物学。我第一次知道了鲍鱼的学名叫作石决明,石头、明快、决断。学了一门被子植物学。还学了各种和医学似乎毫不相关的东西,包括微积分。我们去北大之前,还去了信阳陆军学院军训一年。当时我们学了如何带领一个十人左右的班级、如何攻占一个山头、如何利用一个墙角射击、如何使用三种枪支等等。进军校的时候,我身高1米80,体重108斤,出来的时候,身高没变,体重150斤。军校期间,我看了11本英文原文的小说,包括一本是劳伦斯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现在回想起军训、北大、基础、临床,我常常问一个问题,学这些东西有球用啊,第一点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类,了解我们人类并不孤单,其实我们跟鱼、植物甚至草履虫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应该偶尔禽兽。第二点用途,所有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第三点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东西都需要有用。比如当时学植物,我还记得汪劲武教授带着我们上蹿下跳,在燕园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种,后来我读过一句诗,“在一个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
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务真的态度。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学西氏内科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 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会好,“nature cures”。这反而映
衬了我们对很多疾病并不彻底知道成因,并不确定什么治疗方法如何有效,比如SARS,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消失,也不确知明年会不会再次出现。其次,面对这么多的未知,我们还是要给病人相对笃定的建议。再次,不作假。不能说假话,不能作假数据。我现在一直坚信,如果没有真的存在,所谓的善只能是伪善,所谓的美也只能是妄美。我记得在协和教过这句话,说哪怕再难听的真话,也比假话强。最后,要有天然的谦虚。因为你不知道,你做不到的太多了,你要永远保持谦和。导师郎景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妇科大夫曾对他说:“郎大夫,我做过很多妇科手术,我从来没有下不来台,没有一个病人死在我的手术台上。”郎大夫停了停,说:“尽管有些残忍,我还是要告诉你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你手术做得还不够多。”
第三,以苦为乐的精神。学医很苦,原来有个协和老教授说,原来的协和校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来解放了,新社会了,校训只剩前半句,“吃得苦中苦”。我做医学生的时候,那些大我三四十岁的老教授,早上七点之前,穿戴整齐站在病房里查房,我再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七点之后才到。上世纪90年代,协和门诊夏天没空调,教授们也是西装、领带、衬衫,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不吃饭,几乎不上厕所、不喝水,汗从脖子上流下来,流进衬衫。
第四,与人相处,与人分利。当时协和,一间宿舍,十平米,放三张上下铺的床,住六个人。当时协和,一届一个班,一个班30人,一个班只有一个班花。这种环境,教给我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人相处,与人分利。
第五,抓紧时间恋爱。大学期间,二十多岁,你会觉得时间永远静止,人永远不老。但是,这是幻觉。这段时间过得再慢,也会过去,男生小腹再平坦,也会渐渐隆起或者松弛,女
生面团再粉白密嫩,也会渐渐残败。大学的时候,班上的女生是很美好的。奉劝各位男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协和往西不远,有东华门、筒子河、角楼、午门,傍晚牵了手走走,很好的清风朗月,从来不用花钱买。
第六,人都是要死的。协和八年,集中见了生老病死,深刻意识到,人终有一死。这似乎是个废话,但是,很少人在盛年认识到这点,更少人能够基于这个认识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一个人能支配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要非常珍惜,每一餐、每一天都不要轻易给无聊的人或事。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人不要买自己用不上的房子,不必挣自己花不了的钱。像协和很多老教授一样,早上在医院食堂吃碗馄饨,上午救救人,下午泡泡图书馆,也很好,甚至更好。因为人是要死的,所以要常常叨念冯唐说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朱阳摘自“阅读时间”)
婴儿湿巾什么牌子好
作文二:《我在纽约学到了什么-》7100字
我在纽约学到了什么 --------------转自李东 Kanier 的日志
2012-09-13 20:33:10| 分类:| 标签:|字号 大中小 订阅
来纽约九个月,每一天都获得新知和新体悟。比起初来的时候,心智上已有一个飞跃。这两天进行一个大 反思,把所有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作为心路历程和自我提醒。
Less is more.这句话所指示的对象包含很多:信息、机会、经历、表达、人际关系等等。在纽约这样集合 一切 “ 美好和新鲜事物 ” 的城市,我经常感觉到被过分刺激(over-stimulated )了。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信息 (informative),会议和演讲总是那么激动人心(inspiring ),各种机会和资源让你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到处 都是才华横溢背景不凡的人 …… 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这个 “more” 的陷阱之中,后果有三:迷失与碎片 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无方向,觉得什么都想要;无法忍受寂寞专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 感觉很忙,人浮于事,成效不大;大脑被过分刺激而丧失正常思维力(paralyzed ),抑制深度思考,抵制 挑战性工作,产生惰性情绪,工作拖沓,应付了事。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应该警觉,我的人生被信 息超负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尝试做出改变 —— 审视外物和我自身互动的方式。这虽然是一座充满机会的城 市,但许多机会,仅仅只是看起来是有价值;虽然大量的信息能够赋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并不真的需 要,或者很多信息蕴含着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象的更长的时间来消化他们。虽然我想做很多 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 24小时,我必须做出选择而且专注于我的选择;承担过多以及选择超出 我能力范围的事会让我很累甚至很沮丧,而这样的状态并不利于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诉自己,必 须学会甄别信息,做出明智的选择,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挡诱惑,专注淡定,不奢求全 面,不企图完美。 enough is enough。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这是一位好友告诉我的,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这句话的力量很 大。在这座汇集精英的城市里,自惭形秽几乎是我的常态,论教学比不上有经验的老师,论语言表达无法 跟英语是母语的人相比 , 学术论文写得一塌糊涂 , 生活经历和兴趣专长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或说得出口的。 每隔几个星期我就有一次 identity crisis:过去二十几年我都在干什么了?作为一个 “ 金融界里最懂教育和教 育界里最懂金融的人 ” ,我尴尬得很。经常陷入这样的情绪的结果是,自卑自贬,自我效能降低,觉得前路 无望 , 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 。 其实我一直在做没有意义的比较 —— 基础不同的比较是无效的 —— 我的背景, 经历,专攻方向,母语,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我比较的对象并不相同。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当然,我也抱怨过自己成长太慢,学习效率不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我本来就能力平平,而消化信息 和学习新知识是需要花时间的。或许我应该接受自己能力的局限并尊重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率。我只是一 个很普通的平凡的新人 , 在一点一点地积累和进步 , 做着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平凡的人坚持做了很多年的事。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Be patient and faithful.
Now or Never.拖延症是许多现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来自于被过分刺激和揽事太多而产生的疲惫、惰 性和精力分散。我的书架上永远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课堂笔记和会议心得、等待的阅读的学术文章和各类书 籍,名片盒里永远有一堆等待跟进和梳理的联系人,欲望清单上永远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剧要看的 电影。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做,就永远也不会做了。假如赶在 deadline 之前才去做,那么基本上就是草 草了事,原本设想的所有细节和精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如果清单上的一些事情并不那么重要因此 被一推再推,那么大可把他们从清单上删去,轻装上阵,在重要的时间做重要的事,不被琐事淹没;如果 清单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让人畏惧以至迟迟不肯开始,则可以切分为小块,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时 间进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并强迫自己严格执行。
Face the reality.我在哥大教育学院和实习的学校里学到最有用的东西之一就是面对现实 , 解决实际问题。 所有完美的假设条件都可以被现实无情地反驳。一个针对白人中产阶级的教育设计放在一个多族裔能力严 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无法实施。一个有效的教育设计,必须在尊重学生能力分布、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和
学校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完成。同样,承认自己实力的局限,不好高骛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会 有那么多失望和挫败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我的完美主义的一面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或者前进很慢。一方面,我企图面面俱 到 , 雕琢所有细节 , 不完美让我愤怒 —— 像我的一个学生画画时候画错了一笔就愤怒的撕碎画纸 。 一方面, 我选择等待完美时机,等待所有完美条件都具备才开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个完美时刻,动机和热情也 已经消耗殆尽,更何况,如果要说真的准备好了,我永远都不会完全准备好去接受任何挑战。人生从来就 不可能完美,也不应该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状态,才可以从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来。不是选择完美 的条件,而是拿到一手烂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Down to the earth.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呆着么多年,我养成一种用大词来忽悠,用含糊词来逃避的习惯。 这种语言习惯体现到行动上就是光说不练 , 不屑于做小事情 。 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 , 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细节打败。很多事情,不去做永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会知道时间线可能会拉 得多长,永远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能撑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 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触的许多美国同学和美国同事,都在做很具体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体的事情做 得很精致 —— 我的 mentor 有一个博士学位两个硕士学位, 但一直在一线教幼儿园小朋友 。虽然很多人都很 能说 , 但所有的说法都很具体并且来自于切身的经历 。 大家并不爱听满嘴的空话 , 而是尊重那些踏实的人, 认可能够接地气的项目。所以在纽约呆这么久,我渐渐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觉得光环和背景都 是浮云,养成了一种少说话多做事的习惯,并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Learning is everywhere.身在在教育领域,自然对 “ 学习 ” 有很多体会。国内的教育让我对 “ 学习 ” 产生很局 限的认识,对知识有很深的偏见。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纽约的生活经历让我对学习有了新 的认识:世界,就是课堂;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我养成一种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学习的习惯:用心观 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风土人情,思考 “ 为什么 ” 并且找寻答案,询问各种职业的人关于他们的工作。世界 就是一本开放的书,学习也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之内。
Don’t do lousy jobs.在美国,无论是教授还是管理者,他们期待我拿出来的是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认真经 营还是草草了事,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让我在工作和学业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 lousy jobs 的历史,我很难被原谅而得到下一次机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犯错误的成本越来越高,年轻的 时候要多犯错误,因为错误让我们成长,但是如果是因为怠慢而犯错 —— 比如 lousy jobs这种完全是人为 可控的错误 —— 以至丧失机会,那这样的错误代价太大了。
Be professional.“ 专业性 ” 是美国学术和工作环境下的基本要求 。 所有的职业或学术活动都有设定好的标准 和期望 —— 对于做学问的严谨态度,领域知识的把握程度,实践操作的熟悉程度,行业术语和惯行。我是 一个在任何领域都不够专业的人 —— 钢琴、表演、剧本写作、体育运动项目、甚至是教学,经常感觉到以 一个业余者的身份出现在专业者的场合所受到的 “ 排挤 ” 和 “ 鄙视 ” 。没有实力,是没有用的,两句话讲完,专 业的人就知道你有几斤几两了。不过我也知道,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积淀,只是美国社会对专业性的高要求 逼迫着我以更快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专业人士。一个人很难在很多领域都很专业,所以我现在只选择专注于 幼儿教育领域的课程和教学。每个行业也有特定的职业规范,比如虽然小孩子很可爱总让我想狠狠地亲一 口但是作为教师的绝对不能这样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出什么行动也是专业性的要求,说话做事前一 定要经过大脑思考,专业的人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而且是用逻辑和理性而不是情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Everything es with a price.“ 一切都有代价 ” ,这是老生常谈了。用金钱换时间,用时间换金钱,牺牲 原则取得利益,牺牲健康获得成就 …… 只是有时候,我们容易忽略隐性成本,拿人手短还觉得自己捡了便 宜,其实现在没付出的,都变成了人情债。混迹纽约社交场合,学到重要的道理是无功不受禄,受禄必问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虽然人性当中总有那种一有机会就占人便宜的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远是
最安全的。反过来说, 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报。美国社会是公平的,用心备课,认真教书, 学生有进步,校长和其他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过程合理,结果也会合理。
Be cool with praise.外表美丽的人,容易浮躁,被这个世界夸奖一下,就飘飘然不知今夕几何年,更可恨 地是,还会不停地期待更多的夸奖,渴望更多的关注,忘记自己的内在还是多么虚空。对能力和成就上的 赞扬也需要小心。美国人喜欢赞扬别人,因为他们提倡以鼓励带动积极的进步,我的 Mentor 对我 “ 纰漏百 出 ” 的教学满口表扬,我的教授给我的并不十分出彩的论文给很高的评价。人容易被这样的夸赞冲昏头脑, 忘记自己到底是有几斤几两,忘记自己前路有多艰险,任务有多艰巨,所以我总是很小心,扪心自问自己 的付出和实力,自己踏实,才是真的踏实。
Stay true to yourself.在纽约这样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城市,人有时候会迷失自我,尤其是像我这样迫切 地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人。我的意思是,虽然纽约很包容,但这里有无数的小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规则和壁 垒,而我只能选择进入不多的几个。有时候我会为了融入这些圈子,让更多的人喜欢我而放弃自己真实的 一面。当然,这样并不舒服,很快我也原形毕露。我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我放弃了我不会快乐,如果我假 作我也不会快乐。我必须知道我自己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环境或者圈子才适合我。真正适合 我的环境和圈子,应该是能够让我展现真是的自我的地方,不仅是它在选择我,也是我在选择它。我必须 有自己的偏好和标准,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和绝不妥协的原则,因为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事,而改变自己 是痛苦的事情。
Y ou can be original and empowered at the same time.这是我个人长期以来的困混。说得不严谨一点是, 如何处理创造力和知识的关系。我对原创性向来非常重视。一旦我发现别人有跟我同样的我却以为很独特 的想法时我就会变得很沮丧 ; 或者 , 我会潜意识地排斥接触现有的模型和知识 , 害怕他们影响我的原创性。 这样的结果是 , 我为了创新而封闭自己 , 结果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市面上已经存在的或者并不如已有的模式。 我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忘记了创新所指向的真正目的 —— 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适应新情况。人类社会发展 了这么多年,领域知识和模型日趋完善,我还有创新的空间吗?当然,因为人的思维是衍生的,而对现存 模型所有创造性的改良都属于创新。比如课程创新,可以是借一个适用于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创意来调整成 一个适合五岁儿童的课程 —— 所谓 innovational adaptation。 于是我发现原创和被 empowered, 被 informed 并不矛盾。已有的知识、模型、书籍、别人的观点可以使自己更强大。抛开这个 “ 纯原创 ” 的思想包袱,学 会借力使力,能事半功倍并且使创新更具实际意义。
Don’t judge too soon.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生存,人们倾向于用自己很局限的思维框架快速下判断 —— 评价 一个人、一个课程、一所学校、一件事。这样的快速判断可能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先入为主很容易误 判,相信交往尚浅的人话容易受伤害。对人对事,在收集到足够证据之前,不好轻易下定论,言辞上留有 余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观望,爱恨不在一瞬间,真伪良莠需要时间来证明。
Self-reliance. 自食其力,是美国社会的时代精神。虽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资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长 久繁荣的唯一办法。我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女性,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别人的资源来让自己繁荣,只有积累自 己的资源才不会受制于人,我知道我要坚强,很多困难我只能自己挺过去。我知道要在财务、精神和情感 上都独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候,也能活得很好。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虽然人生没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较优的解决方案,所有的事情都 有技巧可循。在开始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来理清问题的根本,寻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资 源来解决问题,向对的人提问寻找答案,如果一条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犹豫的换一条路,不要为沉没成本 而继续做无用功过。
Respect others’ time.纽约人的日程排得很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时间来做一项事情之前 人们总是要考虑三分 —— 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希望别人很突然地打扰到我们的 生活,那么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扰到他人的安排。美国人对工作时间的界定很明确,工作时间之外不希望被
工作上的问题所打扰。学会预约,给别人时间和空间来回应,因此短信和邮件是较安全的联络方式,如果 别人不接电话,必然有充足的理由。这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的,没人应该随叫随到,我们需要互相尊重 彼此的时间和安排 。 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 , 表意明确,不要废话连篇含含糊糊地浪费他人的时间。 simplicity is a virtue。
Treat yourself well.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不需要名牌来装点,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 穿着得体,精神饱满,自信自尊。不注重养生之道,必会战败;精力充沛,才能有 productive life。别把自 己搞得那么悲惨,以一副受气包的形象出现。什么样的气场吸引什么样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 尊重。
Be flexible.人生根本无法计划,很多事先想象出来的问题,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可 以很给你突然的打击。任何一种输入,都会对输出造成影响,很多时候你无法决定输入 —— 比如一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 experience will e to you,而你会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弹 性,适应改变,不至于大悲大喜,不至于因为突发事件而打乱阵脚。
Empathy. 我在纽约呆的这九个月,跟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在教室里跟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对 话,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人都 有以己度人的倾向,每个人的自身经历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并不一样。 “ 共情 ” 需要 开放的心态(欲望)和足够的想象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但一旦达到那个境界,你可以 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了解交流对象,跨越交流障碍,为冲突和矛盾找 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Hold on to your bottom line.这是一个 “ 坏人 ” 当道的世界,每一场相遇都是一场博弈,博弈的过程是不断 试探对方的底线,你永远不能完全掌握你对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开诚布公地让对手知道你的全部。坚守 底线也许并不能让我立刻快乐起来,但却可以让我们获得尊严,而尊严才是最终的快乐。
Keep going, don’t settle. 每天都充满挑战,所以不能停止战斗。休息久了,后面地人会追上来。在没完 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鲜花、掌声和回报。淡化成就和光环,最好的作品是下一个。不断思考自己能 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目标不能不止于 “ 表现良好 ” ,而应该是 “ 我真正被需要 ” 。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错误是最好的老师的之一,但犯错误是有成本的。其实我们能犯的错误是有 限的,大部分时候,我们只不过在犯同样的错误。不要说去做多少正确的事情,能不重复犯错已经很不容 易。所以,总结很重要 —— 在我们每天大量遗忘的过程中,不能遗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错误。
如果要庆幸什么,我庆幸纽约给了我这么丰富的经历和疼痛的历练,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颗自省的心, 不让自己在这样繁华的都市里被淹没或者变得更加浮躁。
如果说有什么忠告,只是一句话:去经历,你就会明白一切。
作文三:《在一天半中我学到了什么》700字
在一天半中我学到了什么
一天半,看似很短的时间,我却在这短短的一天半内学到了重要的东西。 有人认为,这一天半很短,在不经意间流逝了,可我认为,这一天半是最漫长的。因为我觉得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应认真的对待,所以我感到一天半很漫长。
第一天,我学会了团结。在第一个项目中,我们一开始是丝毫没有头绪,大家各执己见,像一盘散沙。试了好多次,都失败了。后来我们找到方法,然后快速执行,最后终于成功了。这时大家对团结的认识更深了,也知道团结的重要了。
下午,我们攀岩,看到同学们那敏捷的身手,恐高的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当同学问我:“你攀不攀?”时,我的口气毅然的坚定:“当然,我一定要试一下!”我从未用这么坚定的态度对待我惧怕的事物。
于是,我信心满满的穿上了保护服。可是,当我的手搭在扶手上的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人的决心与坚定在惧怕的事物下是那么小,于是我的自信与决心全部被一个设备所瓦解。
当看到朋友那鼓励的目光下,我只好硬着头皮,登上了脚蹬,当我攀到第四个格时,我害怕了,我的腿开始发抖,我把脸贴在石头上,风猛烈的刮着,风把我的心吹的摇摆不定。终于,我还是被恐高打败了,当我的双脚站在地上时,我有点站不稳了,事后,我想如果再坚持下,我不就成功了吗?
虽然这次我没有战胜自己,但“坚持“这两个字却烙在我的心底,永远陪伴着我。
在这一天半中,我们学到许多,完成“电子篱笆”时,我们二班在那一瞬间,它的凝聚力更强了,信任与互助,使我们完成了任务,在那一刻,我读懂了同学们眼中的泪水,那是骄傲与自豪!
一天半里,我们学到很多,一天半前,我们二班的集体意识很弱,每个人我行我素。一天半后,二班变得坚不可摧,因为我们团结、互助、信任!一天前,我们是嗷嗷待哺的小雏鹰,但在一天半后,我们从失败的迷雾中冲了出来,摇身变成了羽翼丰满的雄鹰!让我们在更宽广的天空中翱翔吧!
吉大附中
一年二班
王媚婷
作文四:《我在学校学到了什么》6700字
我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译者: kathy tree 原作者:Nytimes
发表时间:2011-04-01 由于教育预算而引发了人们对学校老师价值的讨论。教师的价值何在?教育的价值何在?作者从自己在学校的亲身经历出来,微言大义地阐释了自己所认为的一个教师所该发挥的价值: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能够全面实现自我的成年人。
What I Learned at School
我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By MARIE MYUNG-OK LEE
Published: March 30, 2011
对于国家预算和公共雇员议价权利的争吵已经波及到了公立学校教师的身上,人们嘲笑他们是“美其名曰的保姆”,他们的所得超过了其所做工作的价值。 But how exactly do we measure the value of a teacher?
但我们如何才能确切地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呢?
As a writer, I often receive feedback from readers I have never met. But the other day, I received a most unexpected message in response to one of my essays:
作为一个作家,我经常会收到一些从未谋面的读者给我的反馈。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极为出乎我意料的反馈:
“I am so proud of you and all you have acplished. I shared your opinion from The L.A. Times with my family and reminisced about you as my student at Hibbing High School.”
“我为你所成就的一切感到骄傲。我与我的家人分享你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的种种观点,我还会回忆起你在希宾公立高中作为我学生时的样子。”
It was signed Margaret Leibfried, who was my English teacher — a teacher who appeared at a critical juncture in my life and helped me believe that I could bee a writer.
署名是玛格丽特. 莱布弗里德:我中学时的英文老师,她出现在我人生的转折点上,是她让我相信我能够成为一个作家。
Thirty years ago, in Hibbing, a town in northern Minnesota that is home to the world’s largest open-pit iron mine, I entered high school as a bookish introvert made all the more shy because I was the school’s only nonwhite student. I always felt in danger of being swept away by a sea of statuesque blond athletes. By 10th grade, I’d developed a Quasimodo-like posture and crabwise walk, hoping to escape being teased as a “brain” or a “chink,” and then finding being ignored almost equally painful. I spent a lot of time alone, reading and scribbling stories.
30年前的希宾是密尼苏达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铁矿所在地。我上高中的时候书生气十足并且十分内向,因为是学校里唯一的非白人学生,我过的小心翼翼。我经常害怕自己会被学校里遍地都是的金发、轮廓清晰的运动员冲走。这样到10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加西莫多般的姿势和螃蟹般的走路方式,为的
是避免被嘲笑成“脑残”或“中国佬”。但同时我也发现被人忽略也是一样痛苦。于是,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看看书或者胡乱涂写。
Ms. Leibfried taught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position grammar, which involved the usual — memorizing vocabulary and diagramming sentences — but also, thrillingly, reading novels. 莱布弗里德小姐教授的课程是美国文学和作文语法,除了一般的要求:背诵词汇和造句之外,还有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读小说。
Thrilling to me, that is. Many of my classmates expressed disdain for novels because they were “not real.” For once, I didn’t care what they thought. Ms. Leibfried seemed to notice my interest in both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she took the time to draw me out; she even offered reading suggestions, like one of her favorite novels, “The Bell Jar.”
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小说“不是真的”,我的许多同学都表示出了对小说的鄙视。只有这么一次,我不在乎他们怎么想。莱布弗里德小姐似乎注意到了我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她抽时间鼓励我;她还给我提供了阅读建议,例如她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瓶中美人》。
That year’s big project was a book report, to be read aloud to the class. However, Ms. Leibfried took me aside and suggested I do something “a little different.” Instead of a report, I was to pick a passage from a book, memorize it and recite it in front of the class.
那年的期末作业是读书报告,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但是莱布弗里德小姐把我叫到一边建议我做“一小点儿”不同的事情。于是,我就不用做读书报告,而是选择某本书中的一个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
While I longed for the safety and routine of the report, I was curious how this new assignment might work out. By then obsessed with “The Bell Jar,” I chose a passage that I thought showed off the protagonist’s growing depression as well as Sylvia Plath’s sly humor.
我希望做惯常的读书报告,这样能保证安全,我十分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完成这个新的任务。那时我沉迷于《瓶中美人》,于是我选择了其中一段,我认为那一段能够表现主人公愈来愈深的忧郁和作者Sylvia Plath特有的幽默。
The morning of the presentations, I remember my palms sweating so badly as I walked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that I held my hands cupped in prayer formation, so I wouldn’t wipe them on my shirt. 做讲演的那天早上,我记得走到教室前面的过程中,我紧张得直冒汗,我不得不紧握双手做祈祷状,为的是不让自己往衬衫上擦汗。
I saw the days of the year stretching ahead like a series of bright, white boxes, and separating one box from another was sleep, like a black shade. Only for me, the long perspective of shades that set off one box from the next had suddenly snapped up, and I could see day after day glaring ahead of me like a white, broad, infinitely desolate avenue.
每年的日子像一排排明亮的白色盒子一样延伸,隔开这些盒子
的是睡眠,就像一道道黑色的阴影。只是对于我来说,这些阴
影会突然间紧缩。于是,对于之后的日复一日,我只能看见一
束强光在我面前展开,就像一条白色宽阔,无穷尽又荒凉的大
道。
It seemed silly to wash one day when I would only have to wash again the next.
如果明天还要再洗漱一次,今天的洗漱就显得多么可笑。
It made me tired just to think of it.
仅仅是想想这件事情就让我觉得疲惫不堪。
I wanted to do everything once and for all and be through with it.
对于每一件事情我都只想做一次,从此放下。
Dr. Gordon twiddled a silver pencil. “Your mother tells me you are upset.”
戈登医生转着手中银色的铅笔,说“你妈妈告诉我你挺烦恼
的”。
I finished and, to my surprise, the class broke out in applause. “As a writer and a good reader, Marie has picked out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piece of prose and delivered it beautifully,” Ms. Leibfried said, beaming. I felt, maybe for the first time, confident.
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结束朗诵,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莱布弗里德小姐满脸欢喜地说“作为一个作家以及一个好的读者,玛丽挑选了一段特别敏感的散文,并且优美地将之表现出来了”。我想,也许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自信。
Ms. Leibfried was followed the next year by Mrs. Borman, quiet, elderly and almost as shy as I was. She surprised everyone when she excused me from her grammar class, saying my time would be spent more productively writing in the library. I took the work seriously, and on a whim submitted an essay I’d e up with to Seventeen Magazine. When they published it, it was big news for the high school — it was even announced on the P.A. system. Mrs. Borman wasn’t mentioned, nor did she ever take any credit; in her mind she was just doing her job.
第二年,接替莱布弗里德小姐的是褒曼太太,她是个安静的老太太,几乎跟我一样害羞。当她在语法课上对我表示抱歉,说我如果这个时间在图书馆自己写作,那会比上她的课更加有意义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惊。我还是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课程作业,并且一时兴起将寄给了“17岁杂志”。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对于整个学校来说都是个大新闻,连有限广播系统都宣布了这个新闻。褒曼太太并未被提及,她也并不试图将功劳归于自己;在她看来她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I can now appreciate how much courage it must have taken for those teachers to let me deviate so broadly from the lesson plan. With today’s pressure on teachers to “teach to the test,” I wonder if any would or could take the time to coax out the potential in a single, shy student.
现在我才能真正欣赏这些老师让我那么偏离课程计划所需要的勇气。今天教师的压力使得他们“照本宣科”,我怀疑是否还有老师会花时间去引导一个有潜力却害羞的学生。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how much teachers are worth, we should remember how much we were formed by our own schooldays. Good teaching helps make productive and fully realized adults — a result that won’t show up in each semester’s test scores and statistics.
如果我们想去知道教师的价值有多少,我们应该想想自己在学校的时候得到了多少塑造。好的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为有创造力的、能够全面实现自我的成年人,而这并不会显示在每个学期的测试分数和数据中。
That’s easy to forget, as budget battles rage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is viewed through the cold metrics of the balance sheet. While the love of literature and confidence I gained from Ms.
Leibfried’s class shaped my career and my life, after only four short years at Hibbing High School, she was laid off because of budget cuts, and never taught again.
这一点很容易被遗忘,因为预算之争的愤怒和教师的表现都是通过决算表上一些冷冰冰的衡量体系进行呈现的。在莱布弗里德小姐课上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并获得了自信,这也造就了我的职业和生活。在希宾公立高中教学短短四年之后,莱布弗里德小姐便因学校缩减预算而被辞退,她再也没有从事教学工作。
Marie Myung-Ok Lee,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Somebody’s Daughter,” teaches writing at Brown. Marie Myung-Ok Lee 小说“somebody’s daughter”的作者,在布朗大学从事写作的教学工作。
作文五:《我在法国留学学到了什么》1700字
我在法国留学学到了什么?
回国快两年了,每次开校友会回想起在法国的留学工作生活,还是记忆犹新,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会选择去法国,我的理由就是我喜欢,喜欢那门浪漫的语言,喜欢葡萄酒奶酪法棍面包,喜欢当地的建筑,文化,法国人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有了申根签证,可以畅游欧洲各个国家。也有人问我去法国应该读时尚设计,艺术文学之类的,要读商科也应该去英国或者美国,首先时尚设计这些门槛太高,自身专业技术不够,商科正好让我有机会去这体验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出于这个初衷,留学这个阶段的人生经历远远超过硕士学历带给我的意义。
先来说说我的学习生活吧,虽然留学初衷显得不太正经,但是在择校方面还是经过谨慎考虑,最终选择了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的国际商务硕士,还是看中了该学校在法国和世界的排名,虽然不是顶尖top ,但至少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记不太清楚老师上课的内容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因为读的项目是英文授课,所以有幸和来自22个不同国家的人成了同窗,名副其实的国际班,每次做小组作业,老师都强制性地要求至少三个不同国籍的人组团,这个时候每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小组成员的做事风格和态度似乎就是该国家的缩影,德国人非常讲究原则,时间观念很强,分配好的任务deadline 之前必须准时完成,意大利人总是悠然自得,小组讨论之前,先得在太阳下喝杯意式浓缩暖暖身,大家讨论到激情澎湃时伸个懒腰以示该休息休息了,法国人居然出乎我的意料个个都是学霸,展现了惊人的数学计算逻辑能力,至少我班上的都是这样,日本人几乎从来不会在人前say no, 只有私下讨论时才会说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异见,印度人总是莫名其妙不知从哪里提前搞到试题答案或者论文题目等等。
那我们中国人呢,其实很多时候课上的表现相对来说比较缄默,小组讨论时也比较少发言,有的时候有争议,心里默默想着我们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我才懒得跟你争,但是很多时候发现问题根本原因不是不想争,而是自己语言思考能力还没到那个级别,这里就不得不说出国前把英语学好的重要性了,不光光是过了雅思托福这种语言类的考试,就可以完全无障碍地融入国外的学习生活了,更多的是语言运用能力,思考模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观点,如何用事实依据细节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今的我在语言培训行业,专研托福雅思的口语教学,也才领悟到这些出国留学考试口语题目的出发点和目的,但是纵观国内语言培训行业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是把语言当作知识来学,而不是技能,打个简单的比方,语言就像是学开车,你说得越多,就越熟练,就像你学开车并不需要知道发动机的构造,刹车原理等等,而是直接上马路练,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回国之后投入教育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因为借助互联网,就越能实现把语言技能碎片化的功能。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欧洲人的阅读能力和速度,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记得一次课上一个德国美眉忘记带讲义,我跟她一起看一个business case study,五张讲义,全部看完也没超过5分钟,而且这么快的速度看完之后,还能做critical analysis ,而我在一旁还停留在prehension 这个阶段,自叹不如,还是觉得和从小所受得英语教学模式有关,因为英文课堂上老师强调的是句子翻译,而不是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里强烈推荐一本很经典的书how to read a book. 会让你对阅读这项技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说到阅读习惯,欧洲的地铁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的风景比国内地铁里面手机
低头党的美感好太多,每个人的包里几乎都会塞一本口袋书,记得一个法国朋友曾经问我:
rachel,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啊?我当时也是愣了一下,随便说了个书名Eat,Pray,Love ,事实是上一次看书都不记得是啥时候了,当时觉得心里特别羞愧,备受刺激之后,从此养成了每天阅读至少一个小时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的留学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享,文中对各个国籍人的做事风格的评价,仅为个人观点,不要以偏概全哦,希望大家在留学过程中,发现另一个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文六:《我在移动学到了什么?》1700字
我来移动学到了什么?
我轻轻的来了,怀着一颗无比激动和好奇的心,慢慢的将心扉打开,迎接我的是活力四射和万象大千。只有 融入其中, 方能感到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的企业文化博大精深, 公司架构的庞大复杂, 公司员工的热情奔放。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移动公司已经快一年了, 学到的东西回想起来还是满多的, 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 成长, 自我完善, 懂得了如何与人交流, 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如何化解, 如何调解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说的自私一点, 我的行业是服务性行业, 如果我没有做过这行, 也许和许多人的想法一样, 移动就是充话费, 办业务。 其实并不是这样, 没有一样工作是这么简单, 都需要自己深入地体会和亲自实践才能知道它的真正意义。 在移动营业厅会每天遇到不同的人, 不同的客户, 对待他们的疑问能做到耐心地解答。 尽量推荐最新的活动和最 新的优惠政策,使自己的业务量提高。对于客户提出的不明白的扣费方式,不是报着消极、不耐烦地态度草率的 敷衍他们,而是认真地告知他们,使他们满意而归。因为我们的服务宗旨是 “ 诚信服务,满意 100” 。
为了了解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模式, 熟悉通信公司的运作方式, 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 明确自己企业的定位,为明年的工作做好准备,在这期间,使我对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企 业的精神。而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涉及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等深层次问题。一个好的企 业文化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移动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考验, 迅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内在需求。是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开发文化资源,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企业的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的需要。 企业文化应该内化到企业生产经营理念、企业发展战略及员工的意识中去,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之中去,将企业文化体现在企业整体形象和员工个体形象之上,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实现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企业文化就不得不牵扯到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移动强调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企业 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以重视人的价值、强化人的信念、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和造就一流员 工队伍,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育人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用人机制。移动明确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 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创造价值,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以科学的流程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以战略的 眼光培养人,以终生的培训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建立一个自主自足、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创造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运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打造移 动的 “ 金刚不坏之体 ” 。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密不可分。
面向未来,我深信移动将在 “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 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以 “ 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 社会栋梁 ” 为企业使命,努力实现 “ 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 的愿景,做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 越。
在这一年的工作过程中, 感谢公司领导及同事不仅教会了做事, 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教我如何做人, 让我懂的 如何让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以及发展自己。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效益就 是生命,如果企业没有了效益那么这个企业很难在市场立足,同样对于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需要在工作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保持很强的责任心, 谨慎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态。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工作中,热情服务,做到以诚相待、以心换心;靠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赢得客户 信赖。爱岗敬业,爱护集体荣誉。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无论做什么,干,就要干好,就要做到比别人优秀,我要 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也要相信我们的企业。
“用心感受客户,用心服 务客户,微笑每一天,每天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我发誓在我以后营业厅工作当 中,我一定要践守诺言; “诚信为本,有诺必践,恪尽职守,率先垂范! ”
作文七:《我在学校学到了什么》700字
我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回想起四年前的高考, 当我满意地交了最后一份考卷后, 整个人如
释重负. 但是拿到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我知道人生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大步.
大学无疑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实现梦想的中转站, 有多少的名人, 企
业CEO 都是在大学阶段抓住了自己的梦想.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微软, 苹果,Facebook 的创始人, 他们是大学阶段成功的典范, 是我学习的榜样.
那么我呢? 学到了什么?
我获得最重要的能力是思考能力,下意识的去思考、反思、总结. 我随时随地的下意识的思考,换位思考,反向思考,自己从中获得不少受益的启示。
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务必了解相关规则:玩一个游戏你得了解游
戏规则,怎么算赢,怎么可以快速的赢; 只有了解了游戏规则你才可以游刃有余的整合自己的资源,领先时设置障碍,落后时搅乱市场,让一切事情有利于我方进展。
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不要抱怨,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有勇气改
变可能改变的,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做一件事情只要方向对了, 不同的人去做会有不同的效果,不管出于什么境况,潜下心来,冷静的去思考, 做一个规划,完成自己的份内事,做事周到,发挥到最大限度,将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任何开始都会有一个结果,不要去抱
怨路途的艰难,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践行计划中的每一个步骤!
做人要讲良心,将心比心,讲原则和每个团队成员和睦的相处共
事,不要在乎自己的一些小得失:人和人通常是没有差别的,只不过受制于不同的利益,大家的观点会有不同程度的碰撞,但把控好自己的原则底线,要换位思考,做到能屈能伸。有时妥协一点高不了别人也低不了你!
在学校, 别人不会给你很多, 以前都是抱怨学校交给我们的太少了, 现在发现其实一切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只有自己的选择对的, 才会得到真正想要的.
总之, 我懂得了设身处地的思考, 团队合作的重要, 人与人和谐相处, 自学才是成功之道.
作文八:《我在2011年学到了什么》2100字
在我看来,2011年的股票市场不过是重复了2008年的恐惧而已,并没有什么新鲜事。虽然如此,但是对我而言,2011年显然又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在2008年没有学到,但是在2011年却学到了。
我在2011年学到了什么?
第一,杨天南在他的一篇《秋凉中寻桂花香》的文章中揭示,巴菲特在1988年-1994年期间陆续购入约13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一直持有至今。可口可乐的股价在1998年达到约90美元/股高峰后,再也没有创过新高,目前约70美元,期间没有分股,也就是说近12年来股价累计下跌了22%,(类似于最近时髦的说法——“僵尸股”。)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像个悲催的投资故事。然而在这个历时20余年投资案的另一面是,前十年可口可乐的股价增长了约10倍,巴老的投资从13亿增长到约130亿美元的市值,虽然第二个十年股价没有增长,但公司的派息增长却从未停止。过去十年巴老共收到现金红利31.7亿美元,早已收回了当年的投资。按照目前的态势,巴老每三年收到的分红就抵得上当年的初始投资本金。
巴老是一位以经营一家企业的态度去经营股票的典范。他常说的把股票当做企业、视买股票为做生意,可不是说说而已。记得央视主持人曾问巴老,怎么看待从1998年到现在可口可乐仍然下降了30%。巴老轻描淡写地说,“我喜欢我的股票下跌,如果我要买一个汉堡,今天是1块钱,明天是50美分,那么我会更喜欢明天的50美分的汉堡。对股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股票下跌,我会感到很庆幸。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不喜欢股票下跌,但是我喜欢。”巴老在自己做企业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总结做投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怎么做生意,而他生意做的成功,是因为懂得投资。将这两种行为有效地连接贯通,就知道价值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很显然,如果不是同时既做投资又管理着自己的企业,是不可能对两者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
不过,一个深切关注股价变动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巴老的这席话。实际上,股票的投资总回报来自于股息加上股价变动。但是一般人只看到股价的变动,却往往忘记了股息的存在。作为投资者的确需要关注手中股价的变动,否则他就无法判断能不能在市场中获利,但是,他会对不符合自己判断和倾向的价格波动置之不理。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当股价大幅下跌后,给投资者提供买入的机会,而当股价大幅上涨后,给投资者提供出售的机会。而在这两者其他的时候,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股利收入和公司的运作上,因此不必对股价波动过于敏感。投资者应该学会以经营一家企业的态度去经营股票。如果一个投资者真正怀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的收获肯定也与众不同。
第二,《证券日报》记者根据香港联交所披露数据统计,2011年史玉柱先生斥资约38亿元46次增持民生银行A股,浮盈约1.3亿元;斥资18亿港元32次增持民生银行H股,浮盈2.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5亿元。两市合计浮盈约3.25亿元。目前史玉柱持有A股80560万股,H股30687万股,A+H的合计持股11亿1247万股,晋升民生银行第四大股东,不过,考虑到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只是代理港股所有账户股份,因此史玉柱实际上已位列第三大股东。史玉柱在A股市场上增持行动从2011年3月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结束,增持最为频繁的时期是5、6月份,其中5月增持17次,6月增持18次。到9月26日最后一次以5.59元的价格购入50万股。史玉柱下半年则转而在港股开始了接力,32次H股增持全部发生在8月和9月,其中8月份10次,9月份22次。与其在A股原本就持有1.46亿股份不同,史玉柱在港股32次增持之后,所占H股总股本比例由0直升到7.43%。
银行股不被看好的原因路人皆知,不过我看到的却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错误来寻找利润区,寻找那些不被关注而被低估的股票。价值投资从本质上看,就是逆向投资。受欢迎的证券可能被低估,而深受欢迎的股票则几乎永远不会被低估。因此当遭到抛售、无人察觉或者被人忽视的时候,价值就会出现。当人们正在卖出一种证券时,其价格可能会下跌至远远超过合理的水平。同样,被人们忽视、身份低微或者刚刚出现的证券可能也是低估的,或者变成被低估。史玉柱在港股频繁增持的9月份,正好是民生银行股价下跌到历史低点,较低的购入价格本身就意味着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当然,逆潮流而动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尤其在最黑暗的时刻,因为它并不是总能给投资者带来帮助,按照塞思·卡拉曼的说法,当广为接受的观点不会对手上的证券带来影响时,无法从逆流而上的行为中获得任何好处。但是,当主流意见的确影响到结果或者概率时,逆向思维就能派上用场了。正如查理·芒格先生指出的,逆向思维总是有益的,但你成功的关键,并不是你逆着大众思考,也不在于其他人是否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在于你的推理是否正确,推理所依据的事实是否真实。这一点很重要。由于史玉柱持股的时间还不长,果如他所言的“关心的是三五年后民生”,我们将看得更清楚。但是我深信,史玉柱正穿过这群溃不成军的投资者前进。
第一件事让我学习到如何正确对待股价变动、如何真正以经营一家企业的态度去经营股票;第二件事则让我学习到如何进行正确的逆向思维、在“血流成河”时出手。这就是我在2011年的最大收获。
作文九:《在大学我学到了什么》900字
我是一个最最普通的三流大学里的工科学生,来自北方一个贫困山区,是班里的”特别困难生”。
回想当初刚进大学时,虽然迷茫无方向,但仿佛有无尽的动力和热情,在宿舍里其他人熬夜打游戏、看武苍波的环境下,我每天坚持十一点睡觉六点起床,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凭着一腔热血在大一学年担任班级团支书,在团委任劳任怨做了兼职,拿了国励,满心欢喜。
可到了大二,我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周围几个四无青年没原则地混在了一起,更可怕的是,迷上了英雄联盟,平时上课时除了睡觉就是看教程,晚上通宵奋战,一年下来书本没翻几页,什么仿真软件都不会用,闭上眼却经常梦到在召唤师峡谷纵横捭阖,平时家里打电话也不敢接,因为心里太愧疚。真正人才不是在绝境中冲出的黑马,而是在顺境中能淡定看待成功并能努力坚持下去的人。而我本来就不是天才,又荒废时光,成绩一落到班里倒数,很欣慰,我和我身边的几个小伙伴承包了班里的倒数前五,为什么会有欣慰的感觉呢?比尔盖茨赚了两个亿我会觉得事不关己,可哪怕身边的人中了500块的彩票我心里也会不平衡,总结起来就是说屁股决定脑袋。 暑假 ? ? ? 回到家里,我看到父母一如既往地辛勤努力着,从不抱怨,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希望,就是他们的儿子在进步着,有着美好的前途。想起这一年的所作所为,我想死,如果死能解脱我和我的家庭的话。两个月,我没有学驾照,没有报建模,我就在家里干活,思考,以及准备开学的补考。这两个月想了很多,我看到了大一时努力奋斗的自己,我想对他说,歇一歇,多想想,获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代表实现上大学的价值,大学最重要的事是找准人生的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看到大二熬夜打晋级的自己,我也想对他说,你所挥霍的青春和学习条件是父母求之不得想要人生重来一次去体验的。可是他们听不到我在说什么,他们的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刚从充满压力和愧疚中的梦里醒来,内心酸涩。
在大学我学到了什么,高数、大物、c++之类貌似很多,可貌似又什么也没学到,因为现在我连微分方程都忘了怎么去解,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可以花一小时去翻书回忆起来。大学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重复,不断校正,也逐渐会找到一个仿佛离得很远却充满希望的目的地,会有一颗豁达、淡泊、积极、上进的平常心,这才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作文十:《我在学生会学到了什么》900字
我在学生会学到了什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生会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现任学生会主席,今天很荣幸地站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分享“我在学生会学到了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忙来忙去,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2013届新生进入学校的哪天?
在炎热的7月食堂门口宣传招新的我们? 在晚上军训时队伍间散发小广告的我们?
在烈日烘烤下的食堂门口给大家填写报名单子的我们? 在700人厅面试时的紧张以及面试成功后欣喜?
学生会的小伙伴们,你们还记得吗?这些都是我们在上学期招新的事情。在坐的小伙伴们,有大多数都是通过上学期的招新才注入的新鲜血液。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加入才壮大了我们成都市技师学院院团委学生会这个团体。
大家是否还记得?
主席团成立后第一次学生会全体大会上主席们的严厉语录? 在体育馆里我们围成一个大圈尽情玩耍?
回想这些种种一切,心里其实还是满满的回忆。
说了这些,我还有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开始要从我刚刚进学生会
说起,当时院学生会没有这么多部门,我是被一个朋友直接拉进去的,没有面试,当时周一开会我就直接去了,其实当时我挺紧张的,可能也是我第一次加入这样一个团队吧,当时的自我介绍我都是特别小声,(或许是我太害羞吧)。刚加入学生会的时候,我们都得从干事做起,在这一时间段里做的都是基础工作,也是培养和展现自己能力的一个良好机会。我是这么认为的,“干事”就是干事情的缩写。 我是在临近假期加入的,时间过的很快,一学期即将结束主任说我们要写电子档期末总结,当时我世界观崩塌了,什么wps 的什么都不懂。那是我第一次写文档,当时打字都困难,那天在办公室我在写我朋友也在写,那周刚好是我和他值班,我写了几个晚上才写出来的总结,最后感觉他都帮我改了一大半。
后来慢慢的我跟着他一步步的学习,我们也成为学生会工作中的好伙伴。团队的壮大我们也都陆续的成长,我们都开始带领了自己的团队。虽然如此,但是许多事情我都是会去和他交流。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他实习了,现在我还记得他曾经几次问过我,带你进学生会你后悔吗?我告诉他我并不后悔。在学生会的日子里,虽然步履蹒跚,却坚决异常。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工作努力后的喜悦,还有大家的关怀与信任。我喜欢在办公室里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在学生会工作,在理想的道路上快乐前行。